絲綢之路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於1877年提出,起初指西漢張騫、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時開辟出來的通道,因為絲綢為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后來,這一概念成為古代中國對外交流通道的統稱。
按照地域來分,絲綢之路還可分為“西北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人們耳熟能詳。其實,北方游牧民族開辟出來“草原絲綢之路”和經滇緬至印度的“南方絲綢之路”從春秋戰國就開始了,比西北絲綢之路出現得更早。
在古絲綢之路概念的基礎上,如今,中央提出了共建“新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新絲綢之路包含“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個概念。這一戰略構想,描繪了一幅連接歐亞、輻射40多個國家、覆蓋30多億人口,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藍圖,一經提出立即引起國際社會、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
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初步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有3條路線,即以歐亞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北線的東端城市是連雲港,上海在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上,雲南等省區則在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上。
記者 蔣綬春 廖志慧 通訊員 童金健 實習生 胡楊 鄧景夫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