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水養故鄉——今龍華新區大浪街道橫朗舊村
清末,新安人民反清起義不斷,其中較著名的有庚子三洲田起義前夕的洪門組織“龍華烏石崗反清起義”。受香港洪門總龍頭陳少白的委任,義軍首領鐘水養為龍頭將軍、黃遠香為副將軍、陳義為軍師,在新安縣龍華的烏石崗發動了反清起義,轟動一時。
《寶安縣志·人物》載:鐘水養(1864-1901年),字國柱,南宋鎮蠻大將軍鐘天柱第23世裔孫,龍華橫朗村(今龍華新區大浪街道橫朗社區)人。鐘水養自小讀過幾年經書,參加本村“麒麟團”練得一身武藝,精通刀槍棍棒,是當地洪門會黨有名的“洪棍”頭領。
黃遠香,又名黃福,龍華早禾坑村(今龍華新區大浪街道)人,從小習武,長得高大魁梧,面黑而麻,早年經鐘水養介紹加入洪門會黨,是個武藝高強的洪門志士。后來他漂洋過海,僑居北婆羅洲的山打根。陳義,又名陳偉成(1859-1940年),觀瀾馬壢村(今龍華新區觀瀾街道馬壢社區)人,讀過幾年書,為鐘水養結拜兄弟。
清光緒十一年(1885),鐘水養接到檀香山洪門會黨首領彭福來信,邀他去檀埠打理會務,並附50洋銀路費。彭福早年受鐘水養的資助而去了檀香山。一月后,陳義被財主逼債,父母雙亡,著急離開觀瀾。鐘水養與陳義,拜別鄉親父老,步行至梅林坳,過深圳河抵香港。陳義在香港找到去巴拿馬開運河、修鐵路的工作,成為契約華工﹔3年簽約期滿后,在牙買加新佔士縣府滿地果俾埠經商。鐘水養則坐船抵達檀香山,被彭福安排在洪門會館擔任書記員。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到處演講和宣傳革命,1895年回廣州發動起義,走漏消息被朝廷追緝,再赴檀香山孫眉兄弟家避居。同年聖誕節,孫中山到洪門會館作演講,彭福和鐘水養受很大影響,加入了興中會。后陳義到檀香山也加入了興中會。黃遠香在南洋打工合約期滿,約鐘水養回國聯合各地會黨反清舉義。
1896年初,鐘水養帶著妻子潘氏和陳義離開檀埠,在香港與黃遠香會合。陳少白當面向鐘水養、黃遠香和陳義做出洪門舉義軍領導的任命。鐘水養把檀香山彭福捐贈起義的5000洋元,加上自己積蓄的1萬洋元,在香港秘密購買武器。
鐘水養回到羊台山,被推舉為新安洪門會長,很快聚集了一支反清武裝隊伍,其中觀瀾1300人、龍華900人、石岩800多人,成立3路大隊,分別由何鬆、鄧儉、池來擔任大隊長。香港買回的槍支彈藥和籌集的火砲土銃、大刀長矛一並發下去。
龍華地處新安、東莞、惠陽三縣交界,進可打廣州、惠州、汕頭,退可隱於香港。起義地點定在龍華墟牛地埔村的烏石崗。光緒二十四年(1898)農歷十一月初三,新安洪門會黨和東莞、惠州各地起義軍趕來誓師,義軍臂纏紅布,頭扎紅巾,手持武器,威風凜凜。會場上設洪門祖師神位,齊呼“反清滅洋”“洪門必勝”口號,並將清廷命官、走狗及殺害過洪門人士的惡棍,當場處決祭旗。
鐘水養揭竿起義的消息,震撼周邊州縣。南頭城縣令向兩廣總督壽德告急。清廷大為震驚,忙派廣東水師提督何長清帶數千官兵鎮壓,陸路提督鄧萬林則對付廣東各地策應的義軍。
鐘水養和黃遠香、陳義做好迎戰部署,在梅林坳伏擊了一支清軍,擊斃數十人,繳獲槍支物資一批。何長清見先頭部隊被殲,不明義軍底細,停停走走個把月,到了羊台山黃欖逕,又被鐘水養的伏兵點燃山草,前后夾攻,燒得何長清率殘部狼狽往大水坑突圍。義軍獲勝,俘敵百余人,繳長槍、彈丸無數及戰馬30匹。香港《中國日報》作出報道,香港興中會總部派員向義軍祝賀。
何長清為雪多次戰敗恥辱,率部偷襲橫朗村鐘水養祖屋。正在休息的鐘水養,急忙帶著“番婆”潘氏騎馬逃走,不料潘氏中彈身亡。鐘水養逃脫后,速去觀瀾和陳義潛往香港,告別陳少白和鄭仕良,回到各自的僑居地。1900年,根據孫中山指示,黃遠香配合鄭士良在三洲田舉行起義,黃遠香擔任義軍統帥之職。起義失敗后,黃遠香潛到新加坡牛車水懸壺行醫,1903年在新加坡逝世。陳義回到牙買加,組建了洪門致公堂。1914年創建“陳義行”。1930年任洪門會長、中華會館總理。同年回鄉祭祖,在家鄉建有炮樓院。抗戰時積極捐款抗日,1940年病逝香港。
鐘水養回到檀香山,繼續宣傳革命,支持家鄉的反清斗爭,直至1901年病逝。鐘水養領導的烏石崗反清起義,大大地加強了洪門的組織聯絡,提高了會黨的威信,為庚子年孫中山領導的三洲田起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7年,鐘水養后人遵照遺願,把骨骸從檀香山運回龍華,同潘氏合葬在橫朗賴屋山村的坳頭山上。墓碑上刻“清顯考國柱鐘太公 妣潘氏二位同墓”,實現了老華僑落葉歸根的夙願。 ◎ 廖虹雷 彭全民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