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世界電影史"為"史前"電影正名 將一部電影史著讀薄

高遠致

2014年05月20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將一部電影史著慢慢讀薄

  《世界電影史》:【美】大衛·波德維爾、克裡斯汀·湯普森著,范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為電影著史,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與詩歌、戲劇、文學、舞蹈、音樂不同,電影誕生得如此之晚,以至於其出生年月、流變過程、細枝末節都清晰可考。而若要放手著述一本電影史,其最大的窘境可能還包括:許多讀者也許曾見証,乃至正見証電影史的某個片段、某條脈絡。

  於是乎,寫作電影史的困境就在於,作者必須時刻從海量的包括資料、檔案、膠片、回憶錄、來往信札、軼事傳聞的“礦藏”中,找出歷史那隱秘、扭捏而又充滿欺騙性的“礦脈”,同時還要面臨著數不勝數的歷史親歷者們的指摘、譏刺和不滿。

  與此同時,在電影研究方興未艾的上世紀50到80年代,也是人文社會學科在思想、方法論和視野上狂飆突進的時期,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難以計數的新觀點和新思路紛紛涌入人們的視野。其中相當多新鮮的理論方法,不僅由電影媒介所激活所啟發,同時對正在長成的電影研究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

  而初版於1994年,再版於2002年,並於今年在國內譯介出版的《世界電影史》,就是一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鴻篇巨制:它坐擁翔實的史料基礎,秉持學界共識,又不乏作者個人的品位與視角。這部由大衛·波德維爾和克裡斯汀·湯普森夫婦完成的電影史著作,從電影創世紀一直到當今的3D時代,毫不取巧而又舉重若輕地解開電影史寫作面臨的種種繁難之“結”。

  大衛·波德維爾和克裡斯汀·湯普森是當今世界重要的電影學者。僅從著述上來說,前者的《好萊塢的敘事方法:現代電影中的故事與風格》與《電影詩學》已是學界經典,后繼者或借重他的理論,或受到他的啟發,或在他的思路上拓展發揚,或被迫與他的觀點正面對話。其夫人克裡斯汀·湯普森的學術成就也毫不遜色。《新好萊塢怎樣講故事》深入淺出,通過對10部影片的精讀,准確地提點出了上世紀70年代之后美國電影席卷全球電影視聽敘事的秘密。此書與她早期的《輸出娛業:世界電影市場中的美國1907—1934》,堪稱研究好萊塢的典范之作。

  他們並沒有將自身的目光局限在好萊塢,而是用較為全球化的眼光,尊重、了解乃至關心世界其他角落的電影和電影工業。克裡斯汀·湯普森最早研究蘇聯電影,其博士論文就是關於蘇俄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伊凡雷帝》。波德維爾更是涉獵廣泛,《德萊葉的電影》研究的是丹麥導演,《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小津安二郎和電影詩意》則將目光投到東方。

  這所有的一切,無論是理論架構,還是史料儲備,以及全球化的治學范圍,都像是為這本厚達千頁的《世界電影史》所做的歷經數十載的准備。

  如果歷史只是史家進行的史料陳列,那麼未免低估了歷史學家的工作。事實上,假若在一本電影史中堆砌著成千上萬個電影名字,及其演職員表和故事情節,那麼,無論寫得有多厚,其價值也與電話簿無甚區別。

  波德維爾和湯普森所做的,不僅僅是擺出堅實的史料,還從紛繁復雜、優劣雜糅、混沌無序的材料中,梳理出電影工業的嬗變與發展,摸索出其中隱藏的意識形態、階級立場乃至敘述方式的流變,並兼顧到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影境況。

  換言之,如果把波德維爾夫婦《世界電影史》所探討的電影世界比作一片森林,那麼他們關注的不僅包括具體的樹(電影)、某一片林地(某個地區或國家電影),還包括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電影工業體系)與情狀概貌(世界電影)、不同林地之間的互相影響(全球化)、氣候環境(社會發展對電影的作用),以及植被的進化(電影技術和風格的變遷)。

  面對如此繁復的電影史體系,波德維爾夫婦提供了一個具有三種向度的學術框架:一、電影如何隨時間的變化,形成自身的藝術規律﹔二、電影在全球化的國際市場上的位置﹔三、電影制作工業對一部電影制作、發行和放映的影響。通過時間、空間和環境這三大向度,波德維爾夫婦厘清了電影所生長的那片或生機勃發或日漸凋零的生態世界。

  我們可以借這一坐標系,快刀斬亂麻般地將世界電影的歷史脈絡打理清楚,在審視一部電影的同時,還能將其還原到創作和發行的時代,增進我們對一部電影的歷史、政治、社會與文化的理解,將這部巨著慢慢讀薄。

  相較於充斥著紅男綠女、精耕細作的“后默片”、“后有聲片”、3D數字時代的“視聽盛宴”,相當多的早期電影早已被視為“史前”影像,被排斥在電影藝術史的族譜之外。《世界電影史》則以最直接和正面的方式,回應了這一看法。一百多年短暫的電影歷史,雖然早已滄海桑田、白雲蒼狗,但電影誕生之初的種種理念、技法、藝術理念的突破,仍然深入現代電影的骨髓之中,仍能把我們的目光牢牢鎖在光影變幻的銀屏之上。一代代電影作者,在創作陷入瓶頸時,多會回到電影原點,思考那些生野稚拙卻元氣淋漓的手法因何而生,希冀從中得到哺養,以突破創作困境。

  不僅為“史前”電影正名,《世界電影史》還關注除了美國好萊塢、法國新浪潮、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等等之外的亞洲和南美的電影。無論是蘇聯電影,還是盛極一時的中國香港電影、台灣新浪潮、大陸“第五代”“第六代”,以及具有獨特審美氣質的日本、中東、非洲電影,都被納入波德維爾夫婦的視野之中。這種對於“非歐美電影”的正名,正全面體現了這本《世界電影史》的價值訴求:即追求一種公允全面、深思精警的電影世界觀。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20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