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

  

粽香龍舟渡 長憶屈子吟

2014年06月02日03: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圖①:屈原雕像。
  資料照片
  圖②:秭歸屈原祠。
  本報記者 付 文攝
  圖③:漵浦三閭灘。
  資料照片

  圖④:汨羅屈原碑林。
  資料照片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仰天發出為理想而堅持的呼聲。屈原的一生坎坷多艱,懷揣“美政”理想,卻遭讒被疏、放逐異鄉,最后懷著憂憤之情魂歸汨羅。

  端午節,因屈原而起,在粽葉飄香、龍舟競渡的日子裡,讓我們沿著屈原的人生軌跡,在他曾經蹚過的河、求索的路上,追尋他的足跡,追思他的偉大品格和光輝理想。

 

  出生地·秭歸 

  屈原八景留詩魂 

  本報記者 付 文

  端午時節,秭歸樂平裡山色空蒙,寧靜安詳,這裡是屈原的誕生地。這個僅有200戶村民的小山村,四面環山,民風淳朴。鄉親們的房子在斜坡上上下錯開,左右挪動,就像韻味十足的長短句。屈平河把樂平裡的一片沃土自然分開,像把詞一首分成兩闋。

  樂平裡至今仍保存著大量關於屈原的遺跡遺址,如“屈原八景”:讀書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鐘、響鼓岩、回龍鎖水。伏虎降鐘是一座長滿花草和橘樹的小山丘,也叫做“鐘堡”。其上,就是飛檐高翹、雄峻壯美的屈原廟。史載該廟初建於明朝,后數度重建,現廟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

  村裡民間文化氛圍濃郁,男女老幼出口珠璣,令人稱奇。當地農民自古以來就有吟誦“楚辭”古體詩的習慣,明清就自發成立了全國唯一以詠“騷體詩”為主,以紀念屈原、宣傳屈原為目的的全國唯一的農民詩壇——騷壇詩社,並一直延續至今,存有紀念屈原的詩作一萬多首。

  自1990年起,80多歲的徐正端就義務看守屈原廟,迄今已20多年,焚香、除塵、打掃廟宇、吟誦屈原著作、寫詩、整理騷壇社員詩稿是他每天的必修課。

  秭歸紀念屈原遺跡甚多,州府、縣城代代都建有屈原祠,全縣有屈原銅像、塑像近10座。民間流傳屈原傳說48個。全縣以屈原命名的地名18處,與屈原作品相關命名的詩社14家。

  目前新遷建的屈原祠背靠鳳凰山,面朝三峽大壩,南接新縣城,北鄰新灘古民居群。屈原祠佔地14000平方米,包括山門、屈原青銅像、東西碑廊、陳列館、屈子衣冠塚。郭沫若先生手書蒼勁有力的三個大字“屈原祠”,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祠內最引人注目的是立姿形態的屈原青銅塑像,像高3.92米,袍袖周長5米,總重3噸。屈原頭微低,眉宇緊鎖,體稍前傾,邁動右腳,提起左腳,兩袖生風,猶在自吟,令人心生崇敬之情。

  家鄉人對屈原的感情是化不開的濃厚。秭歸人包粽子時,糯米中間要放一顆紅棗,先包出棱角,再纏上細細的五色絲線。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著屈原剛直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意味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紅棗則寓意屈原對故國的赤誠之心。

  鏈接

  秭歸人一年要過三個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一月之內三次端午,讓整個五月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

  今年5月29日至6月2日,當地舉辦“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活動期間,有傳統龍舟賽、全國端午習俗展、端午詩會,在屈原祠廣場上還有展演包粽子、喝雄黃酒、艾葉水洗浴、龍舟建造、秭歸皮影戲等端午習俗的活動。

 

  放逐地·漵浦

  古道幽峽唱離騷

  本報記者 侯琳良

  漵浦縣地處湖南省西部、懷化市東北部、沅水中游、雪峰山北麓。23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溯沅水而上,求索於漵浦並生活數年。在這裡,到處可以找到屈原的足跡。

  犁頭嘴,位於江口鎮漵水入沅江匯合處,是一座長約一公裡、狀似“犁頭”的半島。古時為沅水中上游地區的一個重要驛站和碼頭,也是進入漵浦的唯一水路通道。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漵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這是屈原在《九章·涉江》一詩中所記述的沿沅水自常德、辰溪到達漵浦犁頭嘴、進入漵水時的所見所聞。相傳,屈原自楚郢都來到漵浦,過長江,跨洞庭,所經過的地方都是大湖大江,所見到的兩河匯合處都非常浩渺寬闊,當他走到這裡時,見到漵水和沅水的匯合處窄得如同一條小溪時,便產生了疑慮,“這是進入漵浦的通道嗎?”因此,他在這裡徘徊猶豫,發出了“入漵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的感慨,來表達他初入漵浦時的心情。故后人稱此地為“屈原入漵處”。每逢端午節,人們都要到這裡祭祀屈原。尤其是江口這一帶的端午龍舟競渡,可以說是最隆重、最激烈、最原始的一項民間體育活動。兩千多年來,這裡的龍舟競渡,仍保持著古老、隆重、激烈的風俗。

  屈子峽,因屈原而得名,位於小江鄉與思蒙鄉境內,為漵水下游最長的峽谷,也是屈原入漵浦的必經之道。相傳,屈原正值秋末冬初之際來到這裡,但見峽谷兩岸高山蔽日,古樹成蔭,猿猴成群,細雪和雲霧忽來忽去,纖夫們的號子深沉而悠遠……屈原被峽谷中的山色風光和氣候所吸引,在《涉江》中寫道:“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

  歲月如梭,如今雖因銀珍電站建設,水位被抬高許多,但岸邊的吊腳樓、纖道古韻猶存。船行其中,仍能感受到兩千多年前屈原的吟唱。

  三閭灘,位於今思蒙鄉三閭灘村,原為漵水下游一險灘。相傳,屈原乘坐的小船在此受阻,每前進一步都十分困難。寒風中赤條條的纖夫們,拉著沉重的纖繩,埋著頭,弓著腰,“嗨喲!嗨喲!”一步一步地往前移,汗流如注。屈原見狀,不顧寒冷,立即脫下靴子,幫著船工推船。經過大家的一番拼搏,船終於平安地過了這條險灘。這位來自朝廷的三閭大夫的行動感動了所有船工,為了紀念他,人們便把這條原無定名的灘起名“三閭灘”,灘邊美麗的小漁村則被稱為“三閭灘村”,並沿用至今。

  鏈接

  近年來,為傳承屈原文化,漵浦境內修建有屈原廟、涉江樓、橘頌閣、懷屈樓、屈原文化廣場,復修了漵浦古八景之一的“漵水屈儃”等建筑,還有用屈原命名的“屈原學校”“屈原大道”“涉江巷”以及企業商標命名的“涉江酒樓”“屈原賓館”“屈原茶座”等等,屈原文化深入民心。

  今年,漵浦在端午期間舉辦傳統賽龍舟活動,同時啟動“水邊聽故事 屈原唱離騷”印象漵浦攝影大賽。

 

  投江地·汨羅

  十二疑塚傳思念

  本報記者 侯琳良

  屈原被放逐后,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農歷五月初五,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因此,在湖南汨羅,留下了許多關於屈原的悲壯故事和對屈原綿綿的思念。

  先說屈子祠。屈原殉難之后,汨羅江沿岸的人民就建起了紀念屈原的廟宇。唐代建三閭大夫屈原祠﹔五代時封屈原為昭靈侯,元代加封為忠潔清烈公,廟以封名稱之。明清時代,屈原祠屢毀屢建。乾隆二十一年修葺后,人們將屈原祠從汨羅江邊遷移到玉笥山上,即現在的屈子祠。

  距離縣城20余裡,玉笥山上,一棟廟宇式的建筑,正門上書“屈子祠”三個大字。整個建筑佔地1334平方米,有三進三廳堂,十四耳房,大小天井七個,花壇四處,廳、堂、廊、池錯落有致,渾然一體。

  大門門額上飾有17幅反映屈原生平的浮雕。祭祀廳中放著“故楚三閭大夫屈原之神位”牌,左吊巨鐘,右置大鼓。后廳矗立著一尊屈原塑像,手撫佩劍翹首昂視。

  再說屈原墓。屈原墓,有疑塚十二座,分布於范家園與屈子祠鎮兩平方公裡的汨羅山上。傳說屈原投江之后,尸體打撈上來時有一邊臉頰被魚蝦吃了,女嬃用平日在汨羅江中淘洗積攢的沙金為屈原配上了半邊金臉,葬於汨羅山上。頃襄王和公子子蘭揚言掘墓鞭尸奪金臉。女嬃的義舉感動了天帝,天帝揮動山杖一夜之間幫她筑起了11座疑塚。但歷史上,有人認為是為了防止秦兵進攻后掘墓鞭尸,羅子國貴族帶領人民群眾筑墓以假亂真。

  屈原墓十二疑塚於2001年與屈子祠一道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上湖湘楚墓的典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考古研究價值。登上墓頂,方圓數十裡風貌盡收眼底。

  鏈接

  端午節來到汨羅,不能不看的是龍舟大賽。每年的國際龍舟節,都有國內外20多支龍舟隊參賽,近30萬觀眾齊聚汨羅,觀看節會盛況。今年端午節當日,在汨羅江國際龍舟競渡中心有祭龍儀式。

 

  小貼士

  屈原的人生軌跡

  屈原年輕時就參與朝政,以其忠誠與才干受到楚懷王的信任。當時的楚國正處在由強盛轉為衰落的時期。屈原的理想是對內革新政治,修明法度,對外抵御侵略,振興祖國。由於他的主張觸犯了貴族特權階層的利益而受到政敵的攻擊,楚懷王也疏遠了他,他不得不離開郢都,前往漢北。楚頃襄王即位后,他更遭驅逐。他沿長江順流東下,途經夏浦,到達陵陽,在那裡居住了一段時期。后來又取道鄂渚到洞庭湖,途經辰陽,抵達漵浦。大約在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屈原痛感國事無望,自投汨羅江而死。為了紀念屈原,民間漸漸有了包粽子、劃龍舟、懸艾葉、系香袋等端午習俗。

  本版制圖  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02日 06 版)
(責編:曹昆)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