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6月14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在江西景德鎮,人們重燃了距今300多年的清代鎮窯爐火,開啟了明代葫蘆窯復燒的窯門,爐火熊熊燃燒,象征著陶瓷文化的薪火相傳。
進入工業時代以來,大機器取代手工生產已是大勢所趨,機器替代人力,工序變成流水線,這樣的方式無疑更為高效。在這樣的背景下,近些年來,人們對於文化遺產、特別是對那些復雜的手工技藝的保護呼聲卻越來越高,復燒古代瓷窯只是努力之一。人們不禁要問,文化遺產對於現代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們的價值幾何?其實,除了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化記憶,文化遺產還閃現著靈動的藝術之美,更蘊含著濃濃的產業商機。
重現古老工序,在動態生產中延續傳統
今年文化遺產日選擇景德鎮作為主會場,舉辦了景德鎮清代鎮窯復燒點火暨明代葫蘆窯開窯儀式、民俗表演“三聖公祭”、傳統制瓷技藝展演等系列活動。
在景德鎮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古窯民俗博覽區內,重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產線——中國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群,作坊群邀請非遺傳承人長期坐鎮,現場展示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等景德鎮傳統名瓷的制作,將其變成“活”的博物館。
景區內展示有宋、元、明、清各代古窯,幾乎每年都進行復燒開窯,既讓游人了解古代陶瓷燒成工藝,也讓古老的古窯營造技藝、陶瓷燒成工藝以及把樁、馱坯、架表等手工技藝在動態生產中得到傳承延續。
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是景德鎮面對傳統和現代碰撞時做出的探索。在景德鎮佳洋陶瓷有限公司,年輕的工匠們熟練地進行著制泥、制坯、施釉等工藝程序,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需要經過72道工序。盡管很多可以用機器替代,但景德鎮的大多數公司還是保持著手工制作的傳統。
留住歷史信息,注入創新和創意
面對工業化時代,如何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將制瓷業和現代需求更好的結合?好的設計和創意無疑是一個突破口。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佳洋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雲鵬說,他們用傳統制瓷法,同時也在繼承上不斷創新,使之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又有時代特色,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每周六早上,景德鎮雕塑瓷廠中央的空地就會支起一個個攤位,擺攤的大多是年輕人,但卻有全世界慕名而來的人們挑選著獨具個性的瓷器。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瓷器早市,旨在為年輕人的創意提供展示空間和平台。很多年輕人在這裡不斷磨練技藝,捕捉市場信息,走上陶藝之路。此外,景德鎮陶瓷學院等專業學校也為陶瓷行業貯備了大量人才。如今,不少年輕學生和藝術家來到景德鎮開設工作室,尋找夢想。年輕的“景漂”為景德鎮帶來了勃勃生機。
當地人坦言,在工業化時代,如何在保持傳統的同時發展制瓷產業,他們也在探索。但他們會盡力留住更多歷史和文化信息,堅守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根基,同時將創新和創意注入傳統制瓷業,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綜合本報記者王玨和新華社報道)
版式設計:宋 嵩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16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