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馬知遙:“申遺”的熱情高漲 非遺保護得做“減法”

馬知遙

2014年06月16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非遺保護 得做“減法”(新語)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日益重視,各地“申遺”的熱情高漲。“申遺熱”對於文化保護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些地區並沒有認識清楚“非遺”的真正內涵,造成“非遺”保護的泛化、庸俗化。比如,一些人認為,任何百年以上的物件或村落文化都是非遺﹔還有一些人認為,隻要是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都應該“復活”。

  在這種誤解下,諸如“童子尿煮雞蛋”、“冥婚”申請“非遺”,多地爭搶“西門慶故裡”的鬧劇接二連三出現。湖北恩施甚至有政協委員提出,將從前的纖夫裸體拉纖的傳統在當地旅游景點“復活”。然而,細加甄別就會發現,這些被當地政府和專家申報的“文化遺產”,其實是代表過去時代的文化遺存,大多沒有較強的歷史文化價值。對它們最好的保護方法,是放進當地博物館或地方志,作為后人認識歷史的佐証即可。從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看,它們已完成歷史使命,應當壽終正寢。

  從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角度看,讓一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延續生命、繼續存活的理由,是其仍能在文化的精神層面傳承和影響我們的生活,仍對整個文明的進程有一定的意義。我們要保護那些至今仍為鄉民喜聞樂見的木版年畫、剪紙藝術﹔要保護仍有廣大群眾基礎的民間歌舞、民間廟會和民間工藝。因為這些活態生存的文化遺產仍在廣大鄉村起著淨化鄉風鄉俗、規約鄉土社會秩序的作用,同時這些文化遺產也延續了眾多城市人的“鄉愁”。這些文化遺產蘊含的正能量,讓它們在當今時代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和活力。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需求和審美在變化。我們應該看到,還有些文化遺產在現在看來可能過時,甚至產生不了經濟效益,但從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看,它在當代社會中仍有很強的歷史見証價值。比如京劇和珠算,比如在當今市場上生存艱難的一些地方民間戲曲。這樣的文化遺產就該政府出面大力保護,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保護中,我們還應該重視整體性原則,讓眾多的非遺在自己適應的文化土壤中生存。因為一種文化一旦離開了生存土壤,就失去了原初的特點和文化意義。目前,我們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就是為了給眾多豐富的非遺留住生存家園,這正是從源頭上保証非遺的純正性。

  基於此,辨別文化遺產的“真偽”就非常重要。“優勝劣汰”本是自然發展的規律,文化發展也不例外。我們在文化保護中充分尊重各地的文化傳統很重要,但不能將文化遺產保護泛化、庸俗化,將那些本已被歷史淘汰、屬於文化糟粕的東西“復活”為保護對象。

  (作者為天津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16日 12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