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藝術家徐累:當代水墨要“變古為今”

2014年07月31日10:50    來源:深圳特區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藝術家徐累:當代水墨要“變古為今”

徐累作品《茫》

徐累作品《空城的追憶》

   原標題:當代水墨要“變古為今”

   自由揮洒的寫意畫,和格物致知的工筆畫,交織成了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的輝煌錦緞。而在歷史上,這兩種形式的“得勢”、“失勢”,背后折射了風起雲涌的中國朝代更迭史。昨日上午,著名當代工筆畫家徐累來到在深圳鳳凰書院的“鳳凰中華藝文講堂”,開講“變古為今:傳統與當代工筆”講座,為觀眾揭開了這段歷史的面紗,同時也提出了他關於當代水墨畫的創想。

   中國畫為何“重寫意、輕寫實”?

   說起中國畫,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開大合的寫意畫,甚至在談起中國畫與西畫的區別時,有人總結:西畫寫實,中國畫寫意。其實差矣。徐累介紹,其實在元代之前,寫實一直是主流,元代以后,寫意畫(文人畫)興起,工筆畫的重要性漸被埋沒,而這背后,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

   在任何一種文化背景中,早期的繪畫功能都是敘事性的,宗教、神話、傳說、故事、記錄豐功偉業、日常生活,表現的是具體的場景。這種“場景再現”對繪畫技術的要求很高,因此職業畫家往往有供養人,在西方,早期的藝術為教會服務,在中國為帝王。在宋代,“工筆畫”又叫“院體畫”,就是服務於宮廷的繪畫。

   元代,江山易主,漢族知識分子地位一落千丈,排在藝妓之后,乞丐之前,稱為老九。職業畫家沒人管了,作鳥獸散,這時候,另一種畫家就起來了——畫“文人畫”的畫家。什麼是“文人畫”?徐累用兩個字簡單概括:業余。“文人畫的興起,讓中國繪畫急拐彎,走上另一條非常特別的道路:1,圖像敘事性被文學所取代,原來畫家通過畫作來講故事,而在文人畫中,則依靠題詩來表達上下文,圖像往往有隱喻內涵﹔2,水墨為上,逸筆草草,是為‘寫意’﹔3,個性表達,表現主義﹔4,評判標准發生重要轉移,文人在繪畫領域有極大的話語權,從此深刻影響到中國繪畫的高下之分。”徐累總結。

   而將這種趨勢推向高峰的,是明朝的董其昌,他將中國畫分成南北宗,並且抬舉以詩人王維、董源為代表的南宗,特點是筆墨疏簡,同時他貶低以唐代李思訓工整華麗為一路的北宗。在他看來,南宗寫意,表現主義,是高級的﹔北宗工筆,具體再現,是低級的。董其昌是官僚、收藏家、鑒定家、畫家、理論家,他的這種價值判斷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並一直影響到今天。

   中國人的“寫實”情結持續至今

   將中國唐宋年間的作品跟同時期西方中世紀的作品擺在一起,會發現中國的寫實水准一點都不差,兩者甚至還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表現人群,東西方均以倫理性透視法構圖,也就是君王、宗教人物在畫面中的尺寸會明顯大於其他人,而在風景畫中,立體透視同樣欠缺。但之后中國畫“重寫意、輕寫實”的價值取向,讓中國繪畫的寫實性被消解了,而這部分在西方得到合理的進展,從而形成我們現在認為的東西方差異。

   “如果用電影鏡頭來演示,同樣是先將一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西方是推近推近再推近,最后看到了人的特寫﹔中國是拉遠拉遠再拉遠,我們看到了自然中的小人。”徐累說,西方、東方繪畫的高峰,一個在於人,一個在於自然。“籠統地說,歐洲文化的基礎是宗教,宗教與人關系密切﹔中國的最高統治是皇權,江山社稷,所以江山是很重要的,江山的象征是自然風物。”

   中國寫實的歷史被人為中斷,一直處於“未完成時”,也許是這個原因,“寫實”情結一直留在中國人心中,直到今日。“比如寫實油畫,在西方,已經是過去完成時了,他們早就不會再認為寫實是一個流派,除非你有對寫實的新的解釋,可是在當下,我們還把它當作一個流派關注它,這有歷史的原因。”徐累說。

   作為歷史的“勝利者”,寫意畫除了扭轉了中國人的主流審美外,更重要的貢獻在於繪畫本身。早在元代,中國繪畫就進入到純粹語言研究的階段,比如元四家,不完全依賴自然原貌,而是將繪畫的意義,提高到各種皴法的總結,筆墨變成形式主義的東西。而在西方,這種純粹繪畫性語言的探索是在十九世紀印象派才出現。也就是說,中國的繪畫其實比西方繪畫先進了五六百年。

   “中庸之道”能助當代藝術起飛

   徐累的當代工筆畫,是目前市場上價格最高的當代水墨畫之一,他也被評論界視為當代水墨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當代水墨要“變古為今”。“變古,首先要‘辨古’。也就是說,要知道什麼是可用的資源,能夠翻新﹔什麼是繪畫史上的空白,能夠增充。”他本人便借鑒了古代文人畫的隱喻方式,他畫面中的馬、山石等物象都是有隱喻的,而畫面中體現的超現實主義場景則跳出了傳統的框框。

   他認為,“工筆”是一個古老的畫種,但它具有各國繪畫傳統中固有的元素和表現,因此可以在世界范圍內被人所理解,這是它跟寫意畫相比的優勢。因此,在這幾年當代藝術的“水墨”熱中,新工筆畫的實踐,成績相對比較突出。

   雖然在藝術的現代主義過程中,中國人沒有貢獻原創流派,但徐累認為,潛藏的機遇在等著我們開發,我們完全可以在傳統的支點上提升。他認為,中國傳統的“中庸之道”,能讓我們將不同背景、不同時期的文化資源綜合起來,並化解其中偏執的部分,貝聿銘、李安、趙無極、徐冰、蔡國強的成功,正是由於他們的“融合性”。“文化傳統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一定要有新的解讀,新的活力,有些流通了很長時間的貨幣該貶值了,有些蒙塵的金子該讓它發光了,這才是我們實踐的基礎,也是正確對待傳統的態度。目前我們所要做的工作,一是恢復性的,所謂正本清源,再一個就是在傳統基礎上的發現和創造。”

   徐累(1963—)江蘇南通人。1984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至江蘇省國畫院從事專業創作和研究多年,一級美術師。現工作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研究中心,今日美術館藝術總監,《經典》雜志主編。徐累的繪畫是一種特殊的類型,他“始於愉悅,終於智性”的紙上痕跡顯現出新人文風格的價值,不僅有精致優雅的美感外觀,而且有更廣泛的文化意義,正像有評論家評論的那樣,“徐累的藝術也許是中國畫當代轉型的真正開始,他的個人落點恰到好處地佔據著歷史和現代的臨界線上”。

(來源:深圳特區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