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影要與觀眾產生共鳴”
作為音效剪輯師,安德森在好萊塢資歷很深,其作品包括《奪寶奇兵》、《剪刀手愛德華》、《獅子王》等140多部影片,並憑借《奪寶奇兵》獲得第54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獎,此后又獲得過兩次奧斯卡提名。
全球化的好萊塢更注重盈利
在安德森看來,好萊塢並非只是美國的好萊塢,而是面向世界的好萊塢。他說:“好萊塢電影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就是美國電影,但事實上,好萊塢自建立之初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導演、演員、攝像師和其他演職人員,所以好萊塢電影本質上就是國際電影。”
安德森認為,一部電影的成功涉及藝術和商業兩方面,好萊塢更注重商業上的成功。“在過去,好萊塢的主要電影公司每年會制作很多部影片,如今大公司的影片制作數量正在減少,主要電影公司每年會選定一兩部影片作為主打電影,我們將其稱為‘帳篷支柱’,就好像一兩根支柱就可以把整個帳篷支撐起來,這類主打影片的投入有時高達幾億美元,盈利可以支撐公司一年的運營。”
好萊塢有一整套完善的商業運作模式,盈利是制片方的首要考量。“如果一個電影公司在一部影片上賠得太多,它可能無力再制作其他影片。”安德森說。
一部成功的好萊塢影片在北美以外的票房通常佔到總票房的六成以上,“商業為先”意味著好萊塢電影情節首先要易於被各國影迷理解。
安德森告訴記者,很多在海外廣受歡迎的好萊塢電影都是故事和人物經歷簡單的影片,就像《變形金剛4》,不管英語好不好,觀眾完全可以根據畫面跟上電影的節奏。這就如同在美國最受歡迎的中國電影是功夫類影片一樣,美國觀眾不需要懂中文,也不用了解太多文化背景就能夠理解電影。
相反,反映美國社會特質的喜劇片和歷史片在海外很少受到歡迎,片中涉及的對白和文化往往隻有生活在美國的人才能夠理解。安德森舉例說,2012年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美國歷史題材影片《林肯》便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影片,雖然該片獲得2013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藝術指導兩項大獎,但它在北美以外的收入隻佔到總票房的30%。
為中國電影開出三張“藥方”
“電影要與觀眾產生共鳴”,是安德森在採訪中反復提及的內容,也是他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開出的第一個“藥方”。
安德森說:“中國電影要想受到國際觀眾的歡迎,首先要具備國際化語言,要讓大多數人產生共鳴。”他認為,電影故事易於被理解是賣座的重要因素,中國電影人如何從故事中挖掘出那些反映人類共性的特點,讓不同國家的觀眾產生共鳴是影片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這種共鳴就好像電影的故事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或者每個人都經歷過類似的感受,仿佛影片與自己息息相關,這些元素不論在中國、印度還是美國,都能被人理解。”
安德森認為,中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以購買好萊塢電影中採用的最新攝影機、特效制作設備和電影技術,因此在技術層面中美電影差距並不明顯。安德森為中國電影開出的第二個“藥方”是利用新技術、新場景賦予老故事新的生命。
他以《獅子王》和《阿凡達》舉例,《獅子王》的故事取材於《哈姆雷特》,但孩子們在看這部電影時很少會發現這是個老套故事,這就是新場景和人物賦予故事的新生命。而《阿凡達》與199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的故事如出一轍,故事本身並沒有多少新意,但《阿凡達》發生在未來世界一個虛構的星球,它的畫面和技術贏得了觀眾。
對於習慣了看帶字幕的進口片的中國影迷,也許很難理解美國觀眾對字幕的不適應。安德森為中國電影開的第三個“藥方”是用英語拍電影。“美國人看電影很討厭看字幕,我們喜歡調動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放鬆地享受電影。”安德森說。他告訴記者,在美國放映的一些英語配音的中國影片即便台詞有時候和演員的口型對不上,也遠遠好過在銀幕上打出字幕,尤其是那些節奏比較快的影片,讀字幕會很困難。
“這不只是中國電影的問題,像法國、德國和韓國等國的電影在美國也都不賣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語言和字幕的問題。”
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這無疑是發展中國電影的最大優勢。安德森希望中國電影人在渴望走出去的同時能夠更多地聚焦自身,了解中國觀眾的需求並拍出符合觀眾口味的電影,“把握住這點就會取得成功和可觀的收益”。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