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織工在織布。潘慕英翻拍
上世紀20年代:西關小姐。資料圖片
上世紀中葉:時髦女子。資料圖片
7月底,嶺南紡織之鄉佛山傳來一個消息。隨著佛山環保政策的實施,佛山禪城區的污水排放大戶將在今年年底前搬遷,禪城中心城區今年年底將再無印染企業。
紡紗織布聲日夜響,養桑種蠶地隨處見。早在南宋后期,佛山紡織業已經開始生產,清中葉開始更成為嶺南三大紡織基地之一,絲織與土布共筑佛山紡織大業。印染企業將退出佛山城區,讓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到紡織之鄉佛山上,開始關注佛山紡織業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和未來命運。為此,本報獨家策劃進行佛山百年紡織業變遷記報道,帶您一同領略佛山紡織業百年來的浮沉跌宕。
昔
西關小姐量身裁衣
面料到成衣多周折
桑基魚塘——佛山絲織企業——廣州下九路等地方著名絲綢店——西關小姐家中——裁縫量體裁衣——西關小姐衣櫃
一件衣服如何進入到普通市民的衣櫃中,折射出100多年來廣佛地區紡織業不同階段的變遷。今天,我們將從一件衣服百年來的廣佛之旅開始講起。
西關小姐的衣櫃
站在如今熙熙攘攘的十三行路上,時光流轉一百年,老廣州城豪華的西關大屋裡,西關小姐正在忙著做新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關小姐風華絕代,身穿一件優雅大方的旗袍,顯得含蓄有氣質。當時的西關小姐非常講究衣著,一件衣服是如何從面料變成衣服,進入到西關小姐家中衣櫃的呢?
西關小姐“半步不出閨門”,每做一件新衣,家中丫鬟會把裁縫叫到家裡,用大托盤呈上各色面料供其選擇。當時的上等絲綢面料,大多數來自於佛山的絲織企業。廣州下九路等地方的著名絲綢店採購絲綢面料后放到店裡,再由裁縫送到西關小姐家中。
西關小姐左顧右盼,終於選好花色面料,裁縫連忙量體裁衣。數日后,一件溫文矜持的旗袍完工,西關小姐試衣后再修改,這時,一件新衣才能進入西關小姐的衣櫃中。
據佛山市紡織協會會長陳樹斌介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件衣服的廣佛之旅這才算結束。
風靡一時的香雲紗
明清時代,廣府的絲織業飛速發展,已有 “廣紗甲天下”的說法。其中,佛山絲織業已經分為18行,盛產各種絲綢。清道光年間,南海開始織造聞名遐邇的香雲紗。1873年,佛山南海人陳啟沅在西樵鄉簡村創辦繼昌隆機器繅絲廠。出絲精美光潔,遠銷歐美,為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明清時期,著名的絲綢產品有八絲綢、花綾、貢綢、錦緞和香雲紗等。
據《佛山市志》記載,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佛山有祥利織造廠、劉滿記織造廠等絲織企業,從事絲織業超500人,絲綢銷往各地。
與此同時,除了上等的絲綢旗袍外,香雲紗也風靡一時。佛山晒莨業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到30多戶,工人1300多名,年產莨紗綢14萬匹。
一年布証一丈三尺六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計劃經濟的到來催生大量國營紡織企業。佛山南海西樵鎮民樂村的六旬老人張少芳記得,兒時村裡家家戶戶都有一台木織機,小孩子們五六歲開始已經跟在父母身旁幫忙織香雲紗。“以前村裡有生產隊,每家每戶織出莨紗后就交給生產隊。一台木織機,即使工人每天從清晨五點干活到晚上十二點,也隻能織出七八米的香雲紗,三天才能織出一匹十八米的布。”張少芳回憶道。
張少芳還記得,當時統購統銷憑証買布,因此做一件衣服頗為波折。“當時每個人每年的布証有一丈三尺六,一年的布隻有這麼多,定量定額。”張少芳回憶道,當時自己憑布証到鎮上的百貨公司去買布,然后再拿布給相熟的車衣工裁布做衣。“衣服的款式十分簡單,男人就是汗衫、文化衫、長西褲,大致上就是這些款式。女人主要是長裙、大襟衫褲等。”
據《佛山市志》記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開始對紡織業進行統購統銷,建立和發展國營企業。1958年,佛山絲織廠組成。1960年,佛山絲織廠並並入著名的公記隆絲織廠。此后,一批絲織新企業逐步發展。與此同時,上世紀六十年代后,香雲紗逐漸出現滯銷。佛山轉向廣州珠江染整廠學習棉布的絲光、烘干、染色技術,染色布開始風靡市場。
這些名牌布料你聽說過嗎?
去青烏
據佛山市檔案局專家麥文東介紹,清末,佛山棉織戶仿制華中地區的“對子藍”布和江西的“北藍布”,織造出棉布“去青烏”,銷路十分旺。后來,又用一種較細的面紗夾雜麻紗織成“京青布”,又稱“京布”。優質於土布,風靡一時。
碧蕾緞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佛山老廠公記隆絲織廠生產,花形清新,有凹凸感,質地柔軟,風格飄逸,緞面豐滿。是廣東省真絲提花最好的產品之一,長期供不應求。
美麗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佛山老廠公記隆絲織廠生產,手感平挺光滑,色澤鮮艷光亮,是一種高級的服裝裡子綢。
青春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組織緊密,紋路清晰,花形變化較多,手感柔軟。主要用作高級襯衣、晚禮服等。
今
成衣大規模生產
衣櫃變得多姿彩
佛山針織廠、印染廠——中大布匹市場——大大小小制衣廠——十三行、站前路等服裝批發市場——全國各地銷售——市民衣櫃
十三行像一個巨獸,每天清晨張開嘴巴,吞下無數巨大的包裹,這些包裹裡,是被壓得嚴嚴實實的數以萬計的服裝。它們原來是中大布匹市場裡色彩斑斕但整整齊齊的布料,更早一點,它們躺在佛山南海某印染廠的車間裡,在機器轟鳴中被涂抹化妝,擁有了自己的多彩身姿。
清晨8時,廣州十三行路早已經川流不息,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雲集在此,批發價格實惠款式新潮的服裝回去售賣。今年26歲的廣州人小陳在自己檔口前等待,穿著時髦化妝精致,直接將衣服樣板穿在身上供客商預覽。早晨6時許,小陳從家裡過來,7時就准時開檔。9時至11時是她最忙碌的時候,下午1時后,疲憊的小陳才能回家休息。而在以自產自銷作為賣點的十三行裡,大多數的店主平時收檔后的下一站,就是中大布匹市場。
大布匹市場的布以針織和梭織面料為主,除了流向江浙為主的其他省市外,其余流向珠三角內大大小小的制衣廠。與此同時,佛山張槎生產的針織面料和西樵的梭織面料,則源源不斷地供應到中大布匹市場等地方。
十三行的店主們在中大布匹市場選好布料,由制衣廠剪裁加工,然后一批批成衣陳列在服裝市場裡等待零售商批發至各大零售店銷售。凌晨2時,在潮汕地區做生意的私營檔主黃小姐早早搭上前往廣州十三行的大巴,在服裝市場裡逛了幾圈,挑上時下流行的款式。“我大約半個月就來這裡進一次貨,凌晨起床來拿貨盡管辛苦,但時下熱門款式回去能熱賣。”黃小姐說。
一件衣服從佛山西樵的棉紗開始,被紡織成布,經過印染后來到中大布匹市場,等待客商的挑選。進入制衣廠生產為成衣,在十三行被批發,最后在零售店被市民買回家,這就是如今一件衣服進入衣櫃的旅程。佛山紡織協會秘書長吳浩亮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做衣服的概念已經逐漸遠離尋常百姓家,大規模化成衣生產代替作坊式生產,大量成衣進入市場,讓人們的衣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起來。 統籌/鄧柱峰 記者潘慕英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