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青岩古鎮美食源自明朝?玫瑰糖源自突發奇想(圖)

2014年08月13日14:17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青岩古鎮美食源自明朝?玫瑰糖源自突發奇想(圖)

游人、食客擠滿古鎮 ■孫琳 攝

  青岩美食

  源自明朝?

  行走在如今的青岩古鎮上,滿街都是誘人的食物香氣,老板娘的吆喝聲充斥在空氣之中,鱗次櫛比的商鋪讓人仿佛回到驛道上商賈雲集的時光。品嘗一番小吃之后,再將美食帶回家,成為游客每次青岩之行樂此不疲的環節。

  53歲的貴陽游客趙娟說,其實不少青岩小吃,貴陽市區裡也有賣,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來自青岩的美食中總有著一種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老味道”。

  同樣的,這樣的味道陪伴青岩走過了百余年,成為整個小鎮的驕傲。在鎮上,沒人能說清為何這麼多種美食會同時誕生於青岩,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制作美食。68歲的當地人簡先生認為,青岩的美食是明朝時期來到這裡的商旅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之后的產物,例如刺梨糯米酒就來源於當地苗族,而深受貴陽人喜愛的“雙花醋”則是由漢族人發明。

  仔細觀察青岩美食,所用原料都極其普通,然而在當地巧廚的手中,這些平凡的食材卻能變為一道道經典的美食。

  餐廳老板孫學淵說,這就是青岩人的天賦。玫瑰糖、雙花醋是古鎮歷史淵源最為悠久的食物,而為外人所熟知的鹵豬腳、雞辣椒,在當地人的認知中都已屬於后來才有的美食。

  青岩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蜜汁豬肘、酸湯魚等等,當地還盛產各種山間野菜,處理后擺上飯桌也是極具特色。“但這些都算不上最好,我們認為最好的美食,還是那些依照‘古法’制作的傳統食品,那是整個小鎮的記憶,祖輩一代代傳下來,是留給我們的財富。”一位當地人說。

  ■本報記者 李慧超

  雙花醋:

  “嫁”來的美味

  青岩人說,青岩飲食要用醋的話,隻能配本地產的雙花醋,否則就沒有青岩的味道。

  然而記者了解,在青岩誕生的明朝時期,這裡從未產過醋,直到清朝年間,外地曾氏家族的女兒嫁到青岩車家,制醋手藝也一同“嫁”來青岩——曾氏老祖把從娘家帶來的制醋手藝傳給女兒余應之,余老太太又把手藝傳自己的兒子車培新,車培新再把手藝傳自己的兒子,已傳了100多年。

  車培新說,其實老祖宗管它叫“雙花漆醋”,一年制一次,全年的產量不過幾百斤。“雙”是指制醋的過程重復兩次,“花”是百味中藥發出的香味,“漆”是指制成的醋像生漆一樣黑。

  “制作過程和工藝仍採取傳統方法,沒有受現代原料的污染,用時髦的詞說,是環保產品。”當地人提起雙花醋,紛紛表示,這“古法”制作的醋,味道很“正”。

  玫瑰糖:

  百年前的突發奇想

  除了雙花醋,在青岩,最出名的莫過於玫瑰糖——輕軟香酥,玫瑰花味濃郁。

  60歲的青岩人王天明幼時最愛玫瑰糖。在王天明的描述中,那時的青岩還是一個寧靜的小鎮。白天,在南門城牆處,總有一位中年男子挑著籮筐售賣玫瑰糖,獨特的花香味將古鎮上的孩子引來,圍在了男子身邊。“隻花5分錢,就能買上一大盒。”王天明說。

  王天明告訴記者,雖然在現在的古鎮,黃記玫瑰糖幾乎佔據了整個市場,然而一戶姓平的家族才是玫瑰糖的創始人。1874年,青岩人平正寬在街上偶遇小孩叫賣玫瑰花瓣,呼吸著濃郁的花香,平正寬產生了將玫瑰花瓣融入糖果之中的想法。於是就買一些玫瑰花來切碎,加入碗兒糖舂成蜜餞,用陶缽裝上在太陽下晒干。然后用糯米和小麥制成麥芽糖稀,加上芝麻、核桃仁、砂糖和玫瑰花蜜餞,搓勻后切成薄片或長條,這就成了香甜酥脆的有玫瑰香味的麻片糖。此糖一上市就銷售一空。從此,平家以此為業。麻片糖也因花香改名為玫瑰糖。

  如今,在這些青岩傳統美食大賣的同時,一些例如核桃糖、牛肉辣角等新美食也在陸續誕生。當地人吳禎祥說,美食是小鎮人最大的驕傲,一個世紀后,或許還會有更多新的“百年”美食流傳。 本報記者 李慧超

  吳禎祥:

  周恩來的父親

  曾住背街1號

  青岩古鎮背街1號,是一棟不大的小屋。抗日戰爭期間,周恩來的父親周懋臣正是在這裡度過了他的兩年時光,不過那時小鎮居民並不知老先生身份。

  吳禎祥告訴記者,小屋屬於一戶丁姓人家。1939年,八路軍貴陽交通站接待了一批經桂林轉移到貴陽的抗日革命家屬,這其中不僅包括了周恩來的父親,還有鄧穎超的母親、博古的女兒,一共20多人,全部居住於青岩民房中,不過那時,家屬都是以難民身份來到青岩,當地居民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

  在青岩的日子裡,周懋臣時常利用一些醫學小單方,為當地人治病。在青岩人的印象中,這位經常穿著長衫、黑色馬褂,頭戴瓜皮小帽的老人格外好處。

  1941年,革命家屬轉移至重慶,1942年,周懋臣離世。直到1966年,政府將革命家屬身份公開,青岩人才知道,那位好相處的長衫老人,是周總理的父親。

  張碩軒:

  當年四大家族

  坐擁青岩古鎮

  “趙家的頂子、劉家的谷子、吳家的房子、車家的推靶子。”這是青岩當地人所皆知的一句順口溜,當中提及的四家人便是曾經青岩古鎮裡的四大家族。現今,當地人所有的房屋、田地也大都來自於這些家族。

  79歲的當地老人車善智是四大家族中車家的后人。他說,順口溜中每家的物品其實各有所指。“趙家頂子”是指青岩趙氏一脈中的趙以炯與其父親都曾做官,權勢較大﹔“劉家谷子”意味劉家人田地多﹔“吳家的房子”簡單易懂,而“車家的推靶子”便是車家人口多,大伙兒可以一起干活。

  如今,順口溜中的格局已在悄然改變,車善智說,趙家人在趙以炯離世后,其直系子孫已離開青岩,而劉家和吳家的田地、房子也在戰爭期間被分給了貧困人家,當地人至今仍在使用,但四大家族中財力最弱的車家卻一直得到了延續。如今,古鎮之上車家人依舊居多,時代流傳的族譜已被記載得密密麻麻。

(來源:貴陽晚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