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倉庫將擴建,目前已開始清場本報記者 周馨 攝
楊惠敏送國旗前留影資料照片
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樓頂奮勇抗敵 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姜燕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的硝煙戰火中,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和“八百壯士”成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然而,長期以來,四行倉庫僅有一間小小的陳列室紀念這一壯烈史實。
有學界人士提出,四行倉庫保衛戰因在上海租界之畔打響,中國將士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精神經歐美報館記者之筆傳遍世界,應在此建立一座世界抗戰紀念館,將中國抗戰置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語境中展示,正確反映中國抗戰的貢獻。
日前,記者來到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意外發現這裡正為籌建抗戰紀念館清場——
紀念場地
僅有一間小陳列室
四行倉庫大門外,搬運貨箱的人往來繁忙。邁入大門,謝晉元將軍的半身銅像赫然映入眼帘。電梯外,提醒商戶注意的清場告示用醒目的紅紙貼出。乘電梯至7樓,左側小門外一間小屋,便是“八百壯士抗日陳列室”。
120平方米的陳列室是四行倉庫所屬的百聯集團河岸管理有限公司於1995年自募資金建立的小型紀念館,裡面的展品也是企業員工四處募集而來,如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制作的謝晉元紀念章,還是四行倉庫前任經理呂傳良到湖北通城,從一個老兵的后人手中花1000元買來的。建館以來,熱心員工組成的志願講解隊,在每周五下午3個小時的開放時間內,義務為參觀者講解。
呂傳良當年是陳列館的籌建者,退休也承擔起陳列室的管理工作。他講起四行倉庫員工和八百壯士的故事,滔滔不絕。他說,“八一三”淞滬抗戰后期,四行倉庫裡的人撤出,隻留下3名員工接應進駐的謝晉元部。
“這三個員工親耳聽見、親眼看見謝晉元部隊進駐四行倉庫。”呂傳良說。當時部隊帶的武器裝備十分充足,但糧食緊缺,倉庫的底層放的是黃豆,謝晉元一聽說有黃豆就很激動,問明存量后,馬上打電話給設在留守大和飯店的88師參謀長張伯亭,說“參謀長,吃的解決了,放心!”
“為部隊安排好水、電和吃的,三個人才撤離。”呂傳良說,離開倉庫后,其中一名王姓員工每天帶著七八歲的兒子站在蘇州河邊,和許多上海百姓一起,為八百壯士助戰。
歐美報紙
將中國抗戰傳遍世界
在1937年,四行倉庫的地理位置有著突出的戰略意義,南臨蘇州河與上海北站,東與公共租界隻隔一條西藏路。謝晉元之子謝繼民說,淞滬會戰打到10月下旬,蔣介石決定全線撤退,當時十一月初要在比利時召開九國公約會議,為了引起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同情,也為掩護幾十萬大軍的撤退,蔣介石命令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留一部分軍隊,在上海尋找一個據點堅守,一直撐到盡可能長的時間,使這次國際會議能關注中國的抗戰。於是,524團團副謝晉元臨危受命,於1937年10月26日至27日凌晨集結完畢,打響四行倉庫保衛戰。
這次保衛戰,真正將中國的抗戰精神傳遍世界。
“當時,西藏路橋封了,但前面的浙江路橋沒封,橋下沿蘇州河有條狹窄的‘走廊’,能走人,當然是爬著走,當時河堤矮,站著走一下就會被日軍發現。傳說中的楊惠敏送國旗,其實就是沿著這條秘密通道爬進來的。”呂傳良說。流傳甚廣的童子軍楊惠敏游過蘇州河送國旗的故事,其實是為了避免給英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編織的美麗謊言。他說,這條通道到西藏路橋租界和中國地界交界處,有英國巡捕巡邏,他們都同情中國的抗戰,楊惠敏一說是來送國旗的,巡捕就將她放進去了。
“一個《大美晚報》的外國記者也是從這裡進入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提法,就是他最先喊出來的。他問謝晉元倉庫裡有多少守軍,謝晉元豪氣地說‘800’,他就將這800人寫成了800壯士,其實裡面隻有454人。”呂傳良說。
“全世界通過報道都看到中國軍隊在四行倉庫的抗戰和上海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運送糧食物資,助軍隊抗擊日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特約研究員、民間抗戰研究者楊克林說。就是他倡議在四行倉庫建立一座世界抗戰紀念館。
新館建設
計劃明年6月底前建成
1937年10月30日,謝晉元部奉命撤離,四行倉庫保衛戰結束,日軍接管倉庫。抗戰勝利后,四行倉庫恢復商用。解放后先是歸軍管,后投入民用,先是上海倉儲公司所屬,后組織變革,歸入百聯集團旗下。
百聯集團置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許國良說,今年4月26日,上海市委專門召開常委會,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做出安排,上海的三個重點是寶山、金山兩個日軍登陸地和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的建設。
“紀念館的初步位置是在四行倉庫西部,目前的設計是四個一:一個紀念館,一堵牆即西山牆,一個廣場,一座群雕。”許國良說,四行倉庫整體建筑的修繕原則是修舊如舊,要按原有圖紙恢復歷史原貌,后來搭建的7樓要全部拆掉。西山牆上原來是彈痕累累,還有一些炮彈打穿的洞,在高處的炮洞被糊了起來,低處有的被開成窗戶,建紀念館時都要恢復。但紀念館的規模尚未最后確定。
作為這座著名歷史建筑的使用者和守護者,百聯集團的員工始終以它為自豪。對市委、市政府准備在此建大型紀念館的動作,許國良說:“百聯集團的態度是不計較經濟利益,全力支持紀念館建設,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這座遺址的愛護,更是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紀念館的建設計劃明年6月底前完成。呂傳良說,等紀念館建成了,他也要將私人收藏的一些紀念品捐獻出來 。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