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家園
原標題:用微電影傳播“生態夢”
7月的世界人口日剛剛過去,9月又將迎來世界清潔地球日和世界保護臭氧層日,一個個環境主題日提醒著人們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人人都想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人人都有一個“生態夢”。然而,生態夢的實現,不隻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努力,更離不開老百姓生態意識的提高。在眾多宣傳教育方式中,微電影作為一種制作門檻低、傳播載體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可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老百姓的生態意識,不失為傳播“生態夢”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題材選取要抱有“大生態”的胸懷
微片長,是微電影“微”之核心要義之一。時長較短,但內涵卻不能打折扣,這正是微電影“高影一等”的關鍵所在。但當前的微電影,質量上乘者尚不多見,很多微電影題材單一、內容老套,這在生態微電影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從主題來看,《伽馬射線》聚焦核輻射,《習慣愛》將鏡頭對准垃圾分類,《母親河》講述垃圾圍村與河流污染的遭遇,《迷失的家園》《假如你是我》《巴斯的草原》關涉野生動物,《呼吸》《紅蘋果》《榕樹下的約定》關注治污減霾……環保主題所涉及的領域雖然並不單一,但多集中於大氣破壞、河流污染、森林濫伐、野生動物滅絕等幾個熱門題材,相對雷同的選題削弱了電影的感染力。
在日新月異的大眾傳媒面前,“內容為王”是微電影打動觀眾最有效的利器。微電影在形式上跟傳統影片相比劣勢明顯,而生態微電影受“生態”主旨的約束,藝術上就更不具備優勢,所以必須另辟蹊徑,以小見大,通過對題材內容的拓展和挖掘,具備比較深刻的內涵性,給人以啟迪和思考,才能化劣勢為優勢。從生態的角度來說,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即使是那些在我們看來非常卑微甚至有些丑陋的事物,也是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的存在和參與正是生態系統能恆久的重要原因,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甚至贊美。所以,創作者要有“大生態”的胸懷,更需要“零死角”的眼光,將題材選擇延伸到大氣、水體、土壤、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態環境的方方面面。
制式短小也可承載深刻主題
微電影制式短小,頗能契合廣大受眾“即時消費”的訴求,也更容易滿足傳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但適應性強,並不表示它容易駕馭。所謂長文好作,短詩難賦。在當今這個泛娛樂化時代,微電影必須做到既有意義,又有意思,這需要創作者在微短的片長中用跌宕的劇情、豐滿的人物演繹相對完整的故事,借助有限的鏡頭鮮明有力地闡釋深刻的主題,並盡可能地實現與觀眾的良好互動,這對創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節起承轉合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諸如制造懸疑、設置伏筆、抖開包袱這樣的“底料”有時候比擁有明星主角更具穿透力。
綜觀眼下相對成功的生態微電影,在藝術上都具備某種獨到之處。《愛歸河處》用愛情故事詮釋環保主題,講述一對離別多年的戀人重逢,因環保理念的不同再次發生沖突。原本見証他們愛情的清澈河流骯臟不堪,而昔日男友開辦的工廠正是罪魁禍首之一。他們還能走到一起嗎?河流還能清澈嗎?懸念讓觀眾心理隨著主角的遭遇變化,接受環保理念。《讓我們一起污染環境吧》反其道而行之,大張旗鼓地號召大家一起污染環境,將污染環境的結果進行反諷式的美化,風趣幽默,發人深省。《隨家而逝》借助全景式視角講述一群無家可歸的浪人在遠離家園的星球上,將對地球的回憶化為歌聲,唱出心中的無奈:無家可歸者是我的名字。曾是家的地方哪裡去了?看似不經意的發問,內涵卻是何等辛酸與苦澀?《習慣愛》的男主角為“垃圾圍城”設計解決方案,而自己家卻邋遢得無以復加,不堪忍受的妻子決定離開他,工作壓力也使其噩夢連連,男主角最終精彩蛻變,用行動証明解決垃圾圍城,並不需要投資幾十億美金升級改造垃圾車,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引導百姓實施垃圾分類投放。
環保主題要用真情實感傳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從傳播意義上說,電影本身就是一門情感藝術。情感是影像傳播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子,既是影片中人物形象的生命,也是觀眾產生共鳴的基礎。創作者的藝術觀念和人生價值觀需要盡可能地以激發觀眾情感反應的方式來表達。生態微電影基於其主旋律的主題敘事,在情感召喚方面有時比較稚氣,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態主題的感染力。所以,創作者要善於找准一個親切的切入點,運用多種方式以情動人,在超越感性認同的淺層體驗之后,導向更加深層的生態情懷共鳴召喚的境界。
《愛歸河處》雖然是用愛情故事詮釋環保主題,但影片取景的親切性可圈可點,南大街、東浦橋、勝利塘等樂清人熟悉的地方被一一攝入鏡頭中,一股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大大地增添了影片的情感砝碼。《假如你是我》著力於表達反對虐殺動物的公益宗旨,鏡頭下闊太、千金們身著皮草華服,光鮮亮麗地出席聚會,而鏡頭一轉,她們被鎖進了地下室骯臟狹小的籠子中,等待動物們的宰割。還好,這只是一個噩夢!但片尾的告白讓我們不能平靜:“一件皮草,千針萬痛!”“愛我,就別穿我!”真誠的呼告讓觀眾陷入深沉的思考。《勾勾手,我們的七裡河》動情地講述了一個真實而充滿懸念的故事:兩個青春年少的男女學生被一個守護河流三十年的李老漢所感染,不顧老師、同學驚訝猜疑的目光,用實際行動擦拭著城市的肌膚。影片在重重懸念中詮釋著他們純真的同學情誼和朴素的護綠情愫,令人怦然心動。還有被媒體稱為“瘋子導演”的喬喬,賣掉房車,花800余萬元拍攝2000多個小時的自然生態視頻素材,最終剪輯出一部12分21秒的公益微電影《迷失的家園》。他傾盡所有拍攝環保電影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感人的傳奇,而《迷失的家園》中一個個鏡頭更是讓觀眾傷感。一隻小鴨子因水污染中毒身亡,另一隻小鴨子依偎在死去的同伴身上傷心不已的畫面,讓千萬網友熱淚盈眶﹔一個中年男子嚇跑一隻正在孵蛋的鷺鳥,然后取出一枚枚鳥蛋磕破、扔掉,隻為尋找吃了能大補的毛蛋,這殘忍的一幕讓有良知的觀眾憤慨難當。該影片上傳網絡12小時內就收獲超過85萬的點擊量,飽滿而純朴的生態情懷是其吸引觀眾最強勁的砝碼。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