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8月11日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公布,64歲的四川詩人周嘯天及其獲獎“打油詩”《將進茶》一時間引來一片眾說紛紜。有不少網友質疑“魯獎”的公信力,稱“方方啊方方,擋住了柳忠秧,沒擋住周嘯天!”甚至有人翻出周嘯天的舊作,如寫鄧稼先的“炎黃子孫奔八億,不蒸饅頭爭口氣。羅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蘇玩博戲。”寫翁帆楊振寧訂婚的“二八翁娘八二翁,憐才重色此心同。女蘿久有纏綿意,枯木始無浸潤功。白首如新秋露冷,青山依舊夕陽紅。觀詞恨不嫁坡髯,萬古靈犀往往通。”更有人戲言:像“世事總無常,吾人須識趣。空持煩與惱,不如吃茶去……”這樣淺薄無味的“打油詩”都能得獎,難道“魯獎”新增加了一個“打油獎”?!那麼,何謂打油詩?打油詩究竟始於何時?
唐代是否真有
“張打油”其人?
打油詩,在《辭海》上的解釋是“詩體的一種。據宋錢易《南部新書》載:有胡?餃、張打油二人皆能為詩。張打油(唐代人)《雪詩》雲: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見明楊慎《升庵外集》)此類詩句所用都是俚語,通俗易懂,且多詼諧,有時暗含飢嘲,后人稱這類詩歌為‘打油詩’。”
從打油詩的這段定義不難看出,《辭海》是以北宋初年錢易編撰的《南部新書》為依據的,《南部新書》是一部筆記小說,內容駁雜,絕大部分來源於唐代的小說、正史或雜史、雜傳等。書中提及的胡?餃、張打油二人,相傳是中唐時期的一對詩友,有一年冬天,二人在望江亭裡飲酒,忽見外面大雪紛飛,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張打油遂觸景生情,即興創作了那首“詠雪詩”。
張打油吟完最后一句“白狗身上腫”,胡?餃已樂得前仰后合,他贊道:“張兄的詠雪詩獨樹一幟,也可看作是一則猜‘雪’的詩謎。弟不揣冒昧,也作一首,請指教。”詩曰:
漫天墜,
扑地飛,
白佔許多好田地,
凍殺黎民都是你,
什麼祥瑞不祥瑞!
張打油一聽也連連叫好:“胡兄的詠雪詩謎作得也不賴呀!我再吟一首,請兄試猜。”說著又吟誦起來:
此花自古無人栽,
一夜北風遍地開﹔
近看無枝又無葉,
不知何處長出來?
兩位詩友興致越來越高,胡?餃以詩猜詩,隨即也跟著吟道:
天地玉世界,
滿天散飛花。
遠岸飄柳絮,
前村壓梅花。
青竹凝玉樹,
萬枝變瓊枒。
窗含遠山白,
落鬢添華發。
張打油和胡?餃望著漫天飛雪,你來我往、一唱一和,雖為“詠雪詩”,但字裡行間不見一個“雪”字,卻都句句扣“雪”,被后人視為“雪詩”經典。
眾所周知,唐代是中國詩歌最為繁榮的鼎盛時期,涌現出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一大批杰出詩人。較之當時的名家名篇名句,張打油和胡?餃這種用語直白俚俗,不拘平仄的通俗詩自然屬於“非主流”,但由於其起源於民間,詞句簡潔文風質朴,諷喻調侃趣味橫生,此后瓜瓞綿綿,不斷發展,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力,並索性借張打油之名將這類詩冠以“打油詩”的稱謂。
秦漢時期
已有“打油詩”?
然而,也有不少學者認為,錢易的《南部新書》畢竟是一部筆記小說,唐代並無胡?餃和張打油其人,在盛唐幾乎全民皆能吟詩的時代,“張打油”或許只是民間無數“草根詩人”的代表而已。為什麼取名“張打油”? 打油二字,亦可謂之“一打” “二油”:因為“油”作為表象,手法上強調突出的是油腔滑調、俚俗通俗、詼諧幽默的特色﹔“打”則是根本,是內涵,插科打諢的要義恰恰是譏諷揶揄、針砭時弊、鞭撻昏庸。而張姓的由來或許是緣於張乃大姓之一,姓張名打油更說明其代表著民間詩人。
可是,如果以俚語俗話入詩為特點,不講平仄對仗,描寫形象生動,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像是順口溜的詩被稱為打油詩,那麼,將其起始年代說成唐代未免過於絕對。因為從中國的詩歌史來看,秦漢時期已不乏這類特色鮮明的詩。比如,秦末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就留下過一首名曰《詠石塔》的打油詩:
遠看石塔黑乎乎,
上面細來下面粗﹔
有朝一日翻過來,
下面細來上面粗。
這首“詠石塔”不可謂不直白,白得近乎白描一般﹔不可謂不通俗,俗得就像說生活中的大白話,但觀全詩,卻內涵犀利,含沙射影,那種慷慨悲壯之情和扭轉乾坤之志尤其令人感慨和震撼。
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辭賦家東方朔,也曾留下過膾炙人口的“打油詩”。據傳,漢武帝時每年都要給大臣們分肉,一年夏天,又值分肉,可分肉官遲遲不來。東方朔便自己割下一塊肉,揚長而去。漢武帝得知此事后責備他“魯蒙”。東方朔急忙請罪:
東方東方,你太魯莽,
肉還沒分,怎能領賞?
拔劍割肉,舉止豪爽,
割肉不多,還算謙讓。
拿給殿軍,情義難忘,
皇上寬大,謝過皇上。
東方朔隨口而吟的“打油詩”,看似自省自責,實乃開脫解嘲,但因其嘲諷滑稽,妙趣橫生,漢武帝聽罷立即轉怒為喜,不僅免了東方朔的罪責,還又賞賜了他一些肉。
歷史上有幾位
“張打油”?
現在史學界比較傾向的觀點是,“張打油”是中唐時期的民間詩人,除了宋代錢易所撰寫的《南部新書》可以為証外,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也記載有張打油和打油詩的故事。可是,從不少史書上記載的張打油及其打油詩的逸聞軼事來看,所謂“張打油”又並非同一個人。比如,如今很多文章中都提及的一段流傳很廣的“張打油”創出打油詩牌子的軼事,據考多源於明代才子李開先所著《一笑散》。在《一笑散》中,錄有“打油詩”名字的由來,張打油的軼事也被描繪得活靈活現:冬日大雪天,汴之行省掾一參知政事去祭奠宗祠,忽然看到有人在牆上題了首詩,黑乎乎一大片,詩是這樣的:
六出飄飄降九霄,
街前街后盡瓊瑤。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掃帚的使掃帚,
使鍬的使鍬!
參政一見大怒:“‘何人大膽,敢污吾壁?’ 左右以張打油對。簇擁至前,答以:‘某雖不才,素頗知詩,豈至如此亂道?如不信,試別命一題如何?’”
當時南陽被圍,請禁兵出救,張打油以其為題,吟道:
天兵百萬下南陽。
參政曰:“有氣概!壁上定非汝作。”急令成下三句。張打油接著雲:
也無援救也無糧。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爺的哭爺,
哭娘的哭娘。
張打油“依然前作腔范。參政大笑而舍之。以是遠邇聞名,詩詞但涉俗鄙者,謂之‘張打油語’。”
《中原音韻》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部曲韻著作,為元代周德清所作。如果從這段逸聞推斷,張打油的生活年代應為元代,如果再從張打油乃“汴之行省掾一參知政事”屬下的一名小“辦事員”推斷,這位“張打油”應為元代河南開封人氏。
皇帝也寫
“打油詩”?
由於打油詩簡單明了,大多為即興之作,用不著講究平平仄仄,也沒必要挖空心思遣詞造句,因此上至皇帝下到黎民,都喜歡用打油詩來直抒胸臆。民間流傳的清代大學士紀曉嵐寫“祝壽”打油詩的段子,尤其令人捧腹。
一次,有位官員請紀曉嵐為母親寫詩祝壽,紀曉嵐提筆即寫:太老夫人不是人。這位官員禁不住面色鐵青,氣從心來。紀曉嵐不慌不忙續寫道:九天仙女下凡塵。官員遂轉怒為喜,連嘆精妙。誰知紀曉嵐又大筆一揮:養兒偏慣去為賊。此官又氣又惱,當即昏厥在地。家人一陣手忙腳亂趕緊將他弄醒,紀曉嵐才又不緊不慢地提起筆來,寫就最后一句:偷來蟠桃敬母親!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是個老粗,但在他登基稱帝時居然詩興大發,吟誦了一首名曰《金雞報曉》的打油詩:
雞叫一聲撅一撅,
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來,
掃退殘星與曉月。
這首詩聽上去雖有點另類、可笑,但卻反映出新皇帝對新一天的期盼和欣喜之情,其豪邁與大氣磅礡令在場大臣們無不驚嘆叫絕。
據傳,清代乾隆皇帝也留下過一首別具一格的打油詩。乾隆年間,一位翰林上書時,將“翁仲”誤作“仲翁”。乾隆皇帝於是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
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許為林翰,
罰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皇帝以“毒”攻“毒”,將“功夫”、“翰林”、“通判”寫作“夫功”、“林翰”、“判通”, 一連串的反語充滿了冷嘲熱諷、奚落戲弄,辛辣機智,那位翰林無地自容,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明代解縉堪稱打油詩翹楚?
歷史上寫“打油詩”最多且最出彩的,當屬明代的解縉。
解縉號稱是明朝第一才子,曾任內閣首輔、《永樂大典》總纂修等。他從小聰穎過人,8歲時已能詩能文。18歲那年,解縉在鄉試中得了第一名解元,當時天下小雨,解縉喜極不慎滑倒,村人笑他。解縉出口成章作詩道:
春雨貴如油,
下得滿街流。
跌倒解學士,
笑煞一群牛。
聽到解縉隨口吟出的打油詩,大家笑得更歡了。
解縉才華出眾,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厚愛,一次,朱元璋想考考解縉,便說后宮有位妃子生了個孩子,解縉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吾皇昨夜降金龍。朱元璋說:是位千金。解縉對曰:化作仙女下九重。朱元璋嘆道:可惜死了。解縉緊跟著來了一句:料是人間留不住。朱元璋又道:丟到金水河去了。解縉仍是口若懸河:翻身跳入水晶宮。
還有一次,朱元璋約解縉一起釣魚,皇帝一條都未釣到,解縉卻釣了好幾條,見朱元璋面有不悅,解縉樂呵呵地為朱元璋送上一首打油詩:
數尺絲綸落水中,
金釣拋去永無蹤。
凡魚不敢朝天子,
萬歲君王隻釣龍。
關於解縉,明史有《解縉傳》記載: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 ”。野史亦有不少傳說,傳說解縉還曾寫過譏諷錦衣衛都督僉事紀綱納妾的打油詩:
一名大喬二小喬,
三寸金蓮四寸腰,
買得五六七包粉,
打扮八九十分妖。
47歲時,解縉因直言進諫卷入太子之爭,被明成祖朱棣以“無人臣禮”下獄,最后被紀綱灌醉凍死在雪地上。
多姿多彩的打油詩
■李白“戲杜甫詩”
飯順山頭逢杜甫,
頭戴笠子日卓午。
為問因何太瘦生,
隻為從來作詩苦。
賞析:李白和杜甫,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被譽為“詩聖”,是唐代最出色的兩位詩人,他倆的詩或豪情萬丈,或意蘊深邃,但這首“戲杜甫”卻多了些許別樣的輕鬆與幽默。
■司馬光的“登山詩”
一上一上又一上。
看看行到嶺頭上。
乾坤隻在掌握中,
五湖四海歸一望。
賞析:司馬光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史學家,自幼聰慧過人,據說這首打油詩是他幼年所寫。一次,司馬光隨兩名學士登嶺,但二學士瞧不起年幼的司馬光,挑舋道:“豎子亦能詩否?”司馬光脫口而出,吟了一首《登山》詩:前兩句猶如小孩子的口語說話,看似並無深意,但形象逼真﹔后面兩句先寫登山情景,后寫登山感受,亦庄亦諧,韻味十足。
■蘇東坡的“竹筍燜肉詩”
無竹令人俗,
無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
竹筍燜豬肉。
賞析:蘇東坡號稱“東坡居士”,盡管仕途不順,屢遭貶黜,但其豪放之情不減,仍快樂地盡享美食。
■歐陽修的“猜謎詩”
大雨嘩嘩飄濕牆,
諸葛無計找張良。
關公跑了赤兔馬,
劉備掄刀上戰場。
賞析:歐陽修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其名篇《醉翁亭記》現在仍被列為教材躋身於課本,據說這首打油詩寫於一次飯后。歐陽修到一家新開張的酒家吃完飯后,店主詢問菜的味道如何。歐陽修於是用猜謎和諧音的手法題寫了這首打油詩,巧妙地道出了“缺滋少味”:第一句謎底為“無檐”,即無鹽﹔第二句“無算”即無蒜﹔第三句“無?”即無姜﹔第四句“無將”即無醬。
■楊萬裡的“早餐詩”
船中活計隻詩編,
讀了唐詩讀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
半山絕句當早餐。
賞析:宋代詩人楊萬裡,每日堅持晨讀,十分刻苦,不許人去打擾,每每忘記了早餐,還寫了這首打油詩作為自嘲。
■陳全發的“瘧疾詩”
冷來時冷得在冰凌上臥,
熱來時熱得在蒸籠裡坐,
疼時節疼得天靈破,
顫時節顫得牙關挫,
隻被你害殺人也麼歌,
真個是寒來暑往人難過!
賞析:陳全發乃明代金陵人氏,身患瘧疾,吃盡了苦頭。他有感而發,打油詩既描繪出病況,又表現了他面對疾病的樂觀與豁達。
■徐九經的“清廉為官詩”
頭戴烏紗帽,
當官不省勁。
平事我不管,
專管不平事。
賞析:徐九經是明代著名的清官,曾作為戲劇、影視等很多文藝作品的主人公,為后人廣為傳頌。這首打油詩既表現了他的執政理念,同時也是他清廉為官的真實寫照。
■唐伯虎的“除夕詩”
柴米油鹽醬醋茶,
般般都在別人家。
歲暮清閑無一事,
竹量寺裡看梅花。
賞析: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一度生活困頓不堪,到了除夕年貨還沒置辦齊全,這首打油詩生動地吟出一種別樣的 “除夕”味道:雖落魄貧窮,卻閑適自樂。
■吳蘭的“觀音詩”
一個好奶奶,
世間哪裡有?
左邊一隻雞,
右邊一瓶酒。
隻怕蒼蠅來,
插上一枝柳。
賞析:吳蘭是明代進士,一首描寫《觀音大士像》的打油詩,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形象,詼諧的情調,將“觀音大士”刻畫得栩栩如生,全詩沒有一句是板起臉孔來教育人,但卻句句“中的”。
■孫維奇諷“到此一游”詩
粉白牆上狗屁多,
不成詩文不成歌﹔
如若是有真才學,
為何當年不登科?
賞析:在名勝古跡亂涂亂抹,看來古已有之。據說此詩乃清代舉人孫維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游覽,發現塔壁上刻著“×××來此”、“×××到此一游”以及一些粗話、臟話等,甚為反感,遂寫下一首打油詩予以辛辣諷刺。
■李調元的兩首“麻雀詩”
一窩一窩又一窩,
三四五六七八窩。
食盡皇王千鐘粟,
鳳凰何少爾何多!
一個一個又一個,
個個毛淺嘴又尖。
毛淺欲飛飛不遠,
嘴尖欲唱唱不圓。
莫笑大鵬聲寂寂,
展翅長鳴上九天。
賞析:李調元被譽為前清才子,他在任兩江主考期間,有士子不服,遂與李調元叫板吟詩。據說,眾士子聽到李調元的第一首打油詩時,覺得豈可如此淺白無味?不由得哈哈大笑,但聽他吟完第二首“麻雀詩”時,驚嘆得已是五體投地。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