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春刀》海報
原標題:《繡春刀》票房走麥城的啟示
由張震、劉詩詩等人主演的電影《繡春刀》自上映以來獲得了一致好評,網絡上甚至將這部電影評價為 “今年中國電影界最佳良心之作”,時光網上的評分也達到了7.6分。不過,這部電影的票房卻遲遲未突破億元大關,上映兩周的票房還不到7000萬元,這與該片在網絡上獲得的口碑極不相稱。為此,業內人士紛紛為這部電影把脈,普遍認為該片存在缺乏營銷、題材缺乏創新等問題。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過
良好的營銷策劃是電影票房成功的一半,尤其在網絡時代,電影營銷顯得更加重要。“新生代電影觀眾跟網絡結合非常密切,他們不但從網上獲取觀影信息,而且還從網上提前購票,這就導致電影票房的前移。”四川太平洋院線電影部經理秦立為表示,如果前期宣傳力度不夠,想憑借影片自身質量后發制人,往往會陷入比較被動的境地,畢竟,大部分觀眾還是通過宣傳才知道影片的信息。
綜觀2014年上半年票房過3億元的電影,無一不在上映前成功地制造了營銷話題。《小時代3》和《后會無期》通過“郭敬明韓寒大戰”賺得盆滿缽滿,票房均超過5億元﹔《老男孩之猛龍過江》更是將“影未動,歌先行”的營銷模式運用到極致,主題曲《小蘋果》在線上線下掀起一股“蘋果風”,將不少觀眾吸引進影院﹔《京城81號》炒熱了“京城鬼宅”,成為國內第一部票房超過4億元的驚悚片。得話題者得票房,這句話幾成“真理”。
與上述這些高票房的影片相比,《繡春刀》顯然沒有找准宣傳的話題點,影片上映前幾乎沒有做任何話題性質的宣傳,就連線下主演們的全國巡回宣傳也隻走了北京、廣州、上海和成都4站,相比而言,導演鄧超卻用兩個月的時間在30多個城市為自己的《分手大師》賣力宣傳。廣州一家影院的營銷經理謝世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映前不做媒體試片場和口碑場是《繡春刀》的失策。
武俠片沒落
除了缺乏營銷這道致命傷之外,《繡春刀》缺乏對傳統武俠題材的創新,也是票房欠收的原因之一。現在,“武俠”二字在影片中越來越成為一種包裝外殼,而真正能打動觀眾的武俠精神和江湖情懷早已消失。
從上世紀20年代誕生到現在,武俠片曾經是國內影視市場中的常青樹,中國出口國外的影片中90%以上都是武俠片,但由於武俠片制作周期長、成本高、對市場把控程度低,多數武俠片難以收回成本,目前武俠電影的老大哥位置正在逐漸被喜劇片、都市題材愛情片、驚悚片等類型片的后起之秀所取代。
有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用四平八穩手法拍的武俠片都不太賣座,像《神都龍王》、《四大名捕》是加入了魔幻、懸疑、推理元素,才會引起觀眾興趣,但《繡春刀》在各方面都是比較傳統的武俠片,題材方面沒有加入太多的創新元素。
電影叫好不叫座是一道無解的方程?
《繡春刀》是又一部公認的叫好不叫座電影。好電影賣不出票房一直是困擾整個市場的難題。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內觀影群體不成熟是產生這一難題的重要原因。“現在觀眾進電影院不能叫看電影,應該叫看熱鬧,哪部電影熱鬧,哪部電影的觀眾就多,這就是觀眾不成熟的表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影視產業中心主任周?說。
針對國內觀影群體的不成熟,台灣制片人李烈曾經表示,我們要給觀眾看什麼,比猜觀眾想看什麼更重要,電影應該有自身的堅持,不能盲目地迎合觀眾。然而,電影產業畢竟是市場化產物,不賺錢的電影是沒有人願意去做的。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表示,國內觀影群體不成熟是電影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但是解決電影票房和觀眾之間的矛盾不能從觀眾身上入手,觀眾有選擇觀看哪部電影的權利,不可能強迫觀眾去為哪部電影貢獻票房。其實,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國內電影沒有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一部電影隻依靠影院的票房回收成本,而票房又從觀眾身上來,電影制作不迎合觀眾,迎合誰呢?因此,隻有拓展電影的收入渠道,讓電影制作方在票房不好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其他渠道回收成本,有錢可以賺,這樣才有可能制作出高質量、高票房的電影作品。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