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陸儒德
黃海海戰是帆船時代到鋼鐵時代之間的一場近代大海戰。雖然晚於1866年世界上第一次鋼鐵戰艦的“利薩戰役”,但其戰略地位高,參戰軍艦多,艦巨火炮大,戰術運用多變,戰況十分慘烈,被當做世界“經典海戰”編入多國海軍史。德國的《世界海軍簡史》評述:“鴨綠江戰役是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戰役。”美國的《世界海軍史》稱:“海軍理論家考察了他們的戰術,吸取有益的教訓。”黃海海戰影響著世界海軍的軍艦發展方向和編隊戰術運用等許多問題。
大連地區位於遼東半島南端的戰略要沖,具有旅順港和大連灣“一港一灣”的獨特地理優勢,被李鴻章選定為北洋海軍的主要基地,大連成為洋務運動的受益者,造就了一個近代化城市——旅順口,決定了大連與北洋海軍同興衰的命運。本報特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陸儒德解讀大連與黃海海戰密切而特殊的關系。
大連是北洋艦隊
出征的始發地:
北洋海軍最后一次
戰前大檢閱
豐島海戰后,中日兩國宣戰,進入戰爭狀態。日軍因“初勝”斗志倍增,顯露猙獰面目,決心實現天皇“征服朝鮮和中國”的擴張國策。大本營重組了聯合艦隊,下達了“聚殲清國海軍於黃海”的戰役任務,為入侵朝鮮、中國戰略服務。日軍拉開大網搜尋北洋海軍,力圖消滅“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以控制黃海的制海權。
李鴻章雖然認識到日本“陰險叵測”,列為主要威脅。但對緊迫局勢茫然莫辨,依舊把賭注押在西方國家的調停和“倭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的僥幸心理上,採取消極的“避戰保船”策略,不敢邀擊敵艦決戰於海上,艦隊只是做些護航陸軍任務。
1894年9月15日,北洋海軍的主力“定遠”、“鎮遠”、“致遠”等18艘艦艇從威海港駛抵大連,錨泊在台子山、和尚島、大孤山和三山島環抱的大連灣內,准備執行運送陸軍運兵船到大東溝的護航任務。這是北洋艦隊最壯觀的聚集,也是北洋海軍最后一次戰前大檢閱。16日凌晨,丁汝昌率領艦隊起航,各艦的艦錨上滯留著大連的鄉土開赴戰場,卻再也沒有回來。
大連海域是黃海海戰的主戰場:
在中外海戰史書中,中國用“黃海海戰”和“大東溝海戰”居多,西方稱“鴨綠江海戰”或“大東溝海戰”,日本則稱“日清海戰”和“海洋島海戰”等。事實上,當時的戰場在海洋島與大鹿島之間的海域,主要在大連海域內激戰,所以稱“黃海海戰”或“遼南海戰”較為確切。為尊重歷史沿襲,不妨統稱“黃海海戰”,宜舍去“大東溝海戰”的說法。
黃海海戰是日軍大本營精心策劃的偷襲戰。聯合艦隊由情報獲悉清朝艦隊在大東溝為登陸部隊護航,便“不遺余力尋找清艦,想同北洋海軍決戰,奪取制海權。海軍最高長官樺山資紀乘坐‘西京丸’出征督戰。”聯合艦隊從海洋島以西的待機海域起航,向東北方向行進,偷襲返航的北洋海軍。
9月17日凌晨,北洋海軍完成護航任務,丁汝昌部署部分艦船監守大東溝,率領“定遠”等10艘主力軍艦在大鹿島東南方向拋錨、訓練。10時,“定遠”艦發現東北海面幾縷黑煙,判定系日本艦隊來襲,丁汝昌立即指揮艦隊起錨向西南方向迎敵。在敵我編隊相距5300米時,“定遠”艦首先用305毫米巨炮對日艦發起攻擊,其他各艦一起向日艦齊射,日艦同時向我編隊密集開炮,世界上首次大規模鐵甲艦戰役由此開始。
由於是世界首場鋼鐵軍艦大決戰,毫無經驗借鑒,當時觀察、通信技術落后,在激戰中巨炮轟鳴、炸聲震耳、水柱沖天、煙霧籠罩,靠耳聽目測的通信幾乎失效,軍艦主要靠自主機動作戰。北洋艦隊在未能充分備戰的不利態勢中迎戰,但英勇抗敵,打出了氣勢。
激烈海戰持續約5小時,戰斗結果:北洋艦隊“致遠”等4艦沉毀,“廣甲”號觸礁報廢。“定遠”等各艦均有較大損傷,北洋艦隊戰斗力受到很大削弱,但主力艦“定遠”、“鎮遠”呈現“打不沉、燒不毀”的堅強戰斗力,挫敗了日軍擊沉水師主力艦的戰役企圖。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鬆島”、樺山資紀的座艦“西京丸”等5艦受到重創,並迫使“鬆島”、“西京丸”等艦退出戰斗,其余日艦均中彈受傷。最后日本艦隊被迫首先退離戰場,清艦隊在追擊中結束了黃海海戰。《清日戰爭》一書寫道:“日本艦隊向東撤離戰場,丁汝昌擔心會去攻擊大東溝登陸部隊,遂率領6艘軍艦趕赴大東溝海面與日艦再戰,但未見日艦蹤跡,才連夜編隊返回旅順港。”
綜上因素可以說,雙方海上激戰,打了一個難分勝負的平局。《清日戰爭》評述:“黃海海戰慘烈之極,無論是清國或日本水兵都為打敗對方拼死一搏,表現出各自民族勇武的意志。”盡管日軍因勝利而癲狂,但日本有識之士認為:“黃海海戰之后日本坦承,戰斗的勝負不能簡單評估。”
大連是北洋海軍的戰艦之家:
創造了戰時搶修戰艦的奇跡
9月18日6時,丁汝昌率領海戰場歸來的6艘軍艦依次緩緩駛進旅順港,慘烈場景頓使接艦者無法想象這幾艘軍艦是如何從血與火的戰場開回來的。各艦的駕駛台和艦舷上布滿大小彈孔,舵輪殘缺不全,失去鐵錨的錨鏈在搖晃,甲板上流淌著戰士的鮮血和戰火遺留的灰燼,桅杆上的纜繩被燒得精光,燒得扭曲的欄杆和支架比比皆是。
戰爭沒有結束,日艦尚在海上游弋,隨時准備更大規模入侵。清廷和李鴻章不斷傳旨:“各船損傷處,趕緊入塢修理,亦防日船復擾”、 “必須漏夜修浚,早日出海游弋,使敵運兵船不敢放膽橫行”。
當年李鴻章主持投入巨款在旅順創建的“遼南造船廠”和東港“大船塢”派上了大用場,第一次承接如此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工廠進行了戰時動員,夜以繼日加班作業,克服了意想不到的種種困難,終於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基本修復了各種破損,恢復了6艘戰艦的戰斗力,可以重回大海與敵爭鋒,大連工人創造了戰時搶修戰艦的奇跡。
“定遠”等戰艦修復創傷重回大海,震驚了日本海軍。戰前對巨艦“畏如虎豹”,甲午后在日本軍歌中有“定遠怎麼還不沉”的歌詞,顯露對清軍主力艦的敬畏與無奈。然而,黃海大戰嚴重挫傷了清廷和李鴻章的斗志,不敢以“定遠”、“鎮遠”為主力組合全國海軍,開辟海上戰場,阻止日軍入侵。卻採取了“避戰保船”的消極戰略,將艦隊開赴威海企圖保存起來,卻遭到了覆滅的命運。
北洋海軍離開了大連,“定遠”等戰艦開走了,大連便失去了海上護衛者。就在慈禧太后60歲慶典的弦樂悠揚聲中,太后高興地宣告:“皇帝和王公大臣聽戲三天,軍國大事一概放下停辦。”於是,日軍輕取大連灣,旅順口的防御俱失,接著發生的便是“萬忠墓”記載的血腥屠城……
黃海海戰結束后,許多戰士遺體和戰艦遺物漂至遼南黑島各處。大連在黑島修建了林永升紀念碑,在英雄公園的烈士牆上鐫刻著丁汝昌、鄧世昌、林永升的浮雕,緬懷甲午英烈。
1.黃海海戰示意圖。
2.黃海海戰中,受創幾十處的北洋海軍主力艦“鎮遠”艦駛進旅順船塢修復。
3.1894年9月17日,日軍聯合艦隊挑起黃海海戰。
(來源:大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