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筑城舉辦的第24屆書博會上,購得林海音先生所著的《城南舊事》一書。讀罷沉思良久,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文字朴實溫馨,故事生動起伏,真有相見恨?的心緒縈繞於心頭。
作品以20世紀20年代的北京城南為背景,透過一名伶俐的小女孩,書中主人公英子的純稚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溫馨動人,啟發人性。偌大一個北京城,跨越了極深廣的時空古城,在一個小女孩的印象裡,展示它親切的一角——城南的一些街巷,不是舊時京華的遺跡,而是生生不息的悲歡交織的現實生活。
英子一家有父母和幾個弟弟妹妹,有與英子童年歡樂記憶最密切的宋媽(奶媽),有“惠安館”裡的瘋女人秀貞和苦命的妞兒,有為支助弟弟讀書而淪為“小偷”的男人,有寄人籬下的蘭姨娘...。。這些家裡家外的人和事,在英子的眼中及腦海裡觀察並思索著行動著,但她畢竟是個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由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長大到十三歲,從一個懵懂好奇的旁觀者,觀看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直到父親病故,她的童年隨之結束,旁觀者的身分也至此結束,從此”開始負起不是孩子該負的責任“。也正是這樣,故事隨著英子觀點的轉變,她眼中的小世界后面卻是一個悲慘的大世界。在英子眼中,宋媽是個會講鄉村故事、會納鞋底子、會抱著她的妹妹唱兒歌的人,隻知道宋媽為了“一個月四塊錢,兩副銀鐲子,四季衣裳,一床新鋪蓋”到她家幫佣,一干四年。但她看不到,也想象不到宋媽夫離子散的家,更不用提人生更多悲淒割舍了。然而,當英子吃著塵土色的驢打滾兒小餅,伴著宋媽穿街走巷尋找被丈夫送給不相識的人的“丫頭”,無望而歸后,英子的小世界有了顯著的變化,宋媽不再講被水淹死的小拴子放牛的故事,兒歌也不唱了,如今“她總是把手上的銀鐲子轉來轉去的呆看著,沒有一句話。”這就是英子眼中的世相啊!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觀看過由吳貽弓導演的影片《城南舊事》,也曾感動過。現在從網上調出再觀看,那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再細細地品讀那用心血寫就的文字,宛如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久久地駐留於心間。
今天的青少年,包括如筆者在內的這樣的中老年人,也許並不了解林海音先生筆下的《城南舊事》,但讀讀象《城南舊事》這樣的經典書籍,依然是天底下的第一件大好事。
(來源:貴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