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圖:阿凡達伊卡蘭翼龍頭部復原圖。 |
本報北京9月14日電 (記者吳月輝)記者1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汪筱林研究員領導的中國和巴西聯合科研團隊在我國遼西建昌和凌源距今約1.2億年前的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了一類新的翼龍類——阿凡達伊卡蘭翼龍。這種翼龍的頭部與科幻電影《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上的飛行翼獸伊卡蘭的頭部極其相似,並因此得名。這一研究已在線發表在最新的《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上。
在《阿凡達》電影裡,雖然虛構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與地球生物完全不同,可我們卻總能在那些奇特的外星生物身上找到地球生物的影子。例如,這部電影中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被“納威人”作為坐騎駕馭在空中飛行的翼獸“伊卡蘭”和“魅影”,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參考了已經滅絕的飛行爬行動物——翼龍,可以說是翼龍和鳥等飛行脊椎動物的混合體。
“我們新發現的阿凡達伊卡蘭翼龍的頭骨頂部平直,而下頜腹側發育為一奇特的刀片狀半圓形的骨質脊,並有鋒利的牙齒,這些都與《阿凡達》中的飛行翼獸伊卡蘭的頭部極其相似。不過這次新發現的翼龍比電影中的伊卡蘭小很多,它的翼展僅1.5米左右,而伊卡蘭的翼展可達12米,與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翼龍相當。”汪筱林說。
據介紹,新發現的翼龍化石來自遼西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共有兩件化石標本。一件保存了完整的頭骨和下頜,以及部分身體骨骼。另一件保存了完整的頭骨、下頜和部分頸椎。而在翼龍化石中,同一屬種發現一件以上較為完整的標本非常少見。
中國和巴西兩國古生物學家對阿凡達伊卡蘭翼龍的形態功能和捕食方式等進行了深入討論。他們認為,阿凡達伊卡蘭翼龍與其他已知翼龍的最大不同在於其隻發育下頜骨脊,而沒有上頜骨脊。這一奇特的頭飾形態在已知的翼龍中從來沒有被發現過,在現存生動物中也沒有實例。
“目前還無法准確知道下頜骨脊的功能,但我們推測這很可能與飛行和捕食功能有關。”汪筱林說,“伊卡蘭翼龍的下頜骨脊呈半圓形,邊緣平滑似刀片狀,很可能還具有一層較薄的角質鞘。這一結構不僅能降低伊卡蘭翼龍飛行時的阻力,也具有切割流體的功能。如果這一推論成立,我們認為伊卡蘭翼龍在淡水湖泊捕獵食物的方式可能和現生剪嘴鷗的捕食方式類似,它們會貼近水面飛行,將薄薄的下頜骨脊部分或全部切入水中,一旦發現水面附近的魚類就迅速將其捕獲。”
另外,伊卡蘭翼龍發育出的鉤狀突,說明它們很可能具有類似現生鵜鶘的喉囊。“不過功能略有不同,鵜鶘利用喉囊進行捕食,而伊卡蘭翼龍很可能利用喉囊來儲存連續捕獲的食物。這樣的捕食行為能夠節省體能,很可能是一種全新的翼龍捕食方式。”汪筱林說。
延伸閱讀
恐龍的近親——翼龍
翼龍是恐龍的近親,它們生活在同一時代,是最早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於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控制著天空。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征。翼龍的個體大小和形態差異非常大,大者翼展約12米如一架飛機,小者翼展僅25厘米如燕子般大小。翼龍有兩大類,早期的喙嘴龍類比較原始,個體也較小,有一條很長的尾巴,主要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翼手龍類個體相對較大,尾巴很短,主要生活在白堊紀,牙齒也退化消失。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四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翼龍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的,具有和某些現生爬行動物類似的“軟殼”的蛋。大部分進步的翼龍頭部發育各式各樣的脊突,其功能有性別展示、體溫調節、空氣動力平衡等。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15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