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九·一八”事變83周年之際,記者來到沈陽和平區北四經街21-7號,在修繕一新的王鐵漢故居前停下了腳步。這座小樓很有特點,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樓頂有一敞廳,可供觀景休息用。
中國近現代史料學會副會長、遼寧省委黨校教授王建學告訴記者,“王鐵漢是遼寧盤山人,他無愧於‘鐵漢’這個名字,就是他,在‘九·一八’之夜國難當頭的時刻,毅然違抗上級‘不抵抗’的軍令,以民族大義為重,下令打響了抗日的第一槍。這也是全國抗戰的第一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王鐵漢能夠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打響反侵略第一槍,充分顯示了他的愛國情操,體現了偉大的愛國精神,意義極為重大。”
據王建學教授介紹,1931年9月18日晚,時任東北軍獨立第7旅620團團長的王鐵漢正在家中准備一份講稿,這是旅長王以哲交給他的一份臨時授課任務。22時15分,王鐵漢寫完講稿,剛要准備休息時,巨大的爆炸聲從北大營柳條湖方向傳來,他頓感情況不妙,急忙披上軍裝下樓,翻身上馬直奔軍營而去……
當天是星期五,旅長王以哲和各團團長均不在軍營。留在旅部值班的最高指揮員是旅參謀長趙鎮藩,他向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請示應急辦法,得到的回答是:“不准抵抗,不准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22時40分許,王鐵漢火速趕到部隊后,接到了“不抵抗”的命令。9月19日凌晨1時許,電話再次打來,電話那端傳來了榮臻的聲音:“620團嗎,你那裡什麼情況? ”
王鐵漢:“敵人正在炮擊本團營房,我們不能持槍待斃。敵人侵我國土,攻我兵營,斯可忍,則國格、人格,全無法維持。而且現在官兵憤慨,都願與北大營共存亡。 ”
榮臻:“你為什麼不撤出? ”
王鐵漢:“隻接到不抵抗、等候交涉的指示,並無撤出的命令。”
榮臻:“那麼,你就撤出營房,否則,你要負一切責任! ”
無奈之下,王鐵漢正准備撤時,日軍向620團二營開始攻擊。王鐵漢當即下令:各部集中火力射擊,壓住敵人的進攻,開火!隨著王鐵漢一聲令下,迫擊炮、平射炮、機關槍同時開火,將日軍的火力壓了下去……在“九·一八”事變之后,王鐵漢又親歷了長城抗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戰役、第二次衢州戰役等大型戰役,與日軍作戰百余次,慘烈戰斗10余次。
1947年11月上旬,王鐵漢陪同東北軍老將軍闞朝璽到北大營參觀,他邊走邊講述“九·一八”之夜的慘狀,越說越激動,最后竟哭了起來。1948年4月,王鐵漢又陪同抗日名將馬佔山等參觀北大營,說著說著又哭了,連說“慘不慘?慘不慘?”馬佔山等人也跟著流了淚。
抗戰勝利后,王鐵漢出任國民黨沈陽防守區司令官、國民政府遼寧省主席等職。1948年10月30日中午,王鐵漢在東塔機場乘飛機離開沈陽去了台灣。1995年12月15日,王鐵漢病故,享年89歲。
沈陽收藏者詹洪閣日前也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印有事變發生時被東北軍擊斃的侵華日軍新國六三照片的明信片,上面清晰地寫有“故陸軍步兵伍長新國六三君之碑”字樣。明信片的右上角印著“新國六三近照”,上面特別注明“北大營夜襲第一個犧牲者”。此外,詹洪閣收藏的日本陣亡名錄上對新國六三的死亡時間也有明確記載,証實了新國六三是“九·一八”事變中第一名被擊斃的日軍士兵。
王建學向記者介紹,這張明信片揭露了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沈陽的歷史鐵証。有資料顯示,在“九一八”事變中,除了新國六三外,還有一個叫曾子正男的士兵也被東北軍打死,此外還有23名侵華日軍受傷。王鐵漢后來在回憶錄中也寫道:當敵人向本營房進攻時,我即下令還擊,斃傷敵人40余名……
王建學教授認為:“沈陽擁有厚重的‘二戰’文化,目前仍保留北大營三幢原東北軍營房、盟軍戰俘集中營、沈陽特別軍事法庭、沈陽關東軍司令部等老建筑,這些建筑見証了沈陽人可歌可泣的抗戰精神和抗戰過程,也見証了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王鐵漢是抗戰的代表性人物,因此他的故居應該加以好好利用。”
經查証,沈陽王鐵漢舊居大約建於20世紀初,為兩層磚混結構,水泥罩面,樓內鋪有木制地板。樓內南側有四間大房間,北側為幾個小房間。在2012年6月11日沈陽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公布時,被列為保護建筑。王建學教授還提議,“完全可以在這裡建一個沈陽抗戰紀念館,讓更多的人牢記那些為國家貢獻力量、英勇犧牲的人。”
(來源: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