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因為貞觀之治而在中國近乎家喻戶曉。但古錢幣愛好者都知道,盡管貞觀時代長達23年之久,且在大多數時段國力強盛、社會安定,卻並沒有發行過以“貞觀”年號冠名的“貞觀通寶”或“貞觀元寶”。這是因為唐代前期的法定主流貨幣是唐高祖時代就大量發行、鑄造年代幾乎貫穿整個唐朝始終的“開元通寶”。“開元”的意思,是“開辟新紀元”,並非年號錢,因此任何一位唐朝皇帝都可以鑄造這種錢而無需忌諱。
唐代第一種年號錢,是唐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在位時鑄造的“乾封泉寶”,此時已是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距離貞觀年代的結束(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已過去17年之久,自然也不可能存在什麼“唐貞觀錢”。
正因如此,清代有人在冷攤淘得一種鑄有“貞觀永寶”字樣的銅錢,自然驚呼為“贗品”,這種“貞觀永寶”真書、旋讀,肉郭模糊,品質粗糙,含銅量低,手感也很輕,更給人一種“十足假貨”的感覺。
然而感覺往往是錯的——這枚“貞觀錢”並不是假貨,而是貨真價實的法定流通貨幣,隻不過此“貞觀”非彼“貞觀”,“貞觀永寶”並不是唐代制錢,是從日本舶來的“東洋錢”。
日本平安時代的清河天皇惟仁於天安三年(公元859年)四月十五改元“貞觀”,貞觀十八年(公元876年)讓位給陽成天皇貞明,陽成天皇繼續沿用“貞觀”年號,至貞觀十九年四月十六改元“元慶”,日本的貞觀時代共延續了19年零1天。“貞觀永寶”的發行時間,是貞觀十二年正月廿五日(公元870年3月1日),這時在中國已是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一年,上距唐貞觀結束已有221年之久,當然不可能“返祖”去鑄造貞觀錢了。說來也巧,就在這一年,唐朝鑄造了一種“咸通玄寶”,不知為啥皇帝很不喜歡,下令廢除不用,流傳於世的樣錢數量稀少,能保存到今天的就更少,已是價值連城的稀罕物了。
“貞觀永寶”之所以粗糙得仿佛贗品,是因為日本的“貞觀之治”遠不如唐朝的那般富庶安定,這種錢幣從誕生之日就被粗制濫造、缺銅少秤所坑害,以至於發行兩年半之后的“貞觀十四年九月廿五壬辰”,當局不得不以“文字破滅、輪郭全無,凡在買賣,嫌棄太半”的理由對負責錢幣制造的鑄錢司提出譴責,並下令“分明鑄作”,當然,從保存下來的實物看,這個“分明鑄作”令也並沒有起到太多作用。 許石林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