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電影題材、片名相似 “寄生營銷”難救票房

2014年11月14日17:15    來源: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電影題材、片名相似 “寄生營銷”難救票房

   原標題:評論:題材、片名相似 “寄生營銷”難救票房

   《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熱門盜墓片接連開拍,令“盜墓粉”期待不已。今天,一部打著“國內首部盜墓電影”旗號的《秘術之盜墓江湖》率先上映,影片由安以軒、汪東城主演,宣傳時卻借用上了《盜墓筆記》主演李易峰的名字,而實際上,他與該片毫無關系。

   相似的片名,相似的題材,讓不少觀眾進入影院才發現此“盜墓”非彼“盜墓”。電影圈裡,類似案例屢見不鮮,業內稱之為“寄生營銷”。但這種營銷,對票房的拉升其實作用有限。

   什麼火拍什麼,片名相似“蒙”觀眾

   題材傍名牌

   《筆仙驚魂》VS《筆仙》,《分手達人》VS《分手大師》,《馴龍騎士》VS《馴龍高手》……這些影片猶如孿生兄弟,題材和片名都很相同,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今年暑期,由鄧超和楊冪主演的喜劇片《分手大師》火了一把,就在這部電影拍攝完畢並進行營銷時,一部名叫《分手達人》的電影率先宣布公映,不僅片名相似,題材也基本相同,只是鄧超的角色換成了女人。

   此次《秘術之盜墓江湖》情況也類似。《盜墓筆記》和《鬼吹燈》開拍前,《秘術》毫無消息。這兩部大制作的影片開拍后,該片便接連發布信息,並宣布自己是“國內首部盜墓電影”,將於11月上映。一位“盜墓粉”發帖問:“這個《盜墓江湖》與《盜墓筆記》有關系嗎?”得到“否定”的答復后,他慶幸不已,“差點被騙了。”

   “借”用明星,檔期還搶先

   宣傳搭便車

   題材雷同,宣傳時也想沾光。此次《秘術》在網絡上宣傳時,把“李易峰盜墓”的字眼放進了宣傳稿中,造成李易峰主演這部電影的假象。可實際上,李易峰是《盜墓筆記》的主演。而且,《秘術》比《盜墓筆記》還搶先上映。

   《筆仙驚魂》更是將同樣的營銷手段用了兩次。2012年,由韓國恐怖片名導安聖基導演、梅婷主演的恐怖片《筆仙》剛宣布上映,一部由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導演和演員創作的“第一部中國式的青春校園驚悚片”《筆仙驚魂》,宣布比《筆仙》一個月上映。到了今年年初,《筆仙3》宣布定檔今年7月4日,主演是江一燕。此時,仍舊是不知名導演和主演制作的《筆仙驚魂3》宣布在4月4日公映。“《筆仙驚魂2》呢?沒有‘2’就直接跳到‘3’,節操何在?”不少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不滿。最終,《筆仙》片方將《筆仙驚魂》告上法庭,獲得了50萬元的賠償。

   “寄生電影”粗制濫造 社交網絡戳穿真面目

   票房很難火

   影評人“暗夜騎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電影市場的不成熟和不規范,讓“寄生營銷”效仿者眾,這樣不但造成市場混亂,觀眾也會受到模糊信息的干擾。

   靠“寄生營銷”獲得票房成功的影片並不多。除了《筆仙驚魂3》這個極端的案例,借著《筆仙3》的光贏得了3000多萬票房之外,其他幾部電影幾乎都是票房慘敗。《分手大師》、《馴龍高手》票房都是億元級別的,但《分手達人》票房僅300多萬,《馴龍騎士》僅幾十萬。

   除了營銷手段低劣遭人吐槽外,粗制濫造也讓影片票房難走遠。據業內人士估計,走這一路線的影片一般誕生過程僅僅幾個月,制片方看到一個不錯的“宿主”后,臨時組建團隊便迅速趕工,質量可想而知。

   影評人劉舒認為,社交網絡發達,電影評分日漸發達和透明,一些被騙的觀眾會將受騙經歷在社交網絡上發布,“寄生電影”真面目很快就被戳穿,就沒有觀眾再去貢獻票房了。

   好萊塢有公司 專盯大片“寄生”

   即便是在市場相對成熟規范的好萊塢,“寄生營銷”也屢見不鮮。好萊塢有一家電影公司,更以“寄生大片”闖出了一番天地。

   這家公司英文名叫The Asylum,其成立之初也曾高舉原創大旗,但后面就走偏了方向。2004年,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攝《世界大戰》,該公司也抓住機會,投入50萬美元拍同樣片名的電影,開始了“寄生”之路:別人拍《達·芬奇密碼》,他們拍《達·芬奇財寶》﹔別人拍《變形金剛》,他們搞了個《變形機體》。他們最新的“作品”是《環大西洋》,模仿對象是《環太平洋》。該公司的電影常有觀眾被忽悠去看,甚至不少網友是抱著看鬧劇和找茬的心態去觀看這類電影。

(來源:南京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