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南宋官窯博物館做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

2014年12月19日08:53    來源:杭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南宋官窯博物館做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

  原標題:南宋官窯博物館做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

  南宋官窯博物館

  位於杭州市復興路閘口烏龜山西麓,地處西湖風景區南緣。博物館1990年建成,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採用宋代風格的短屋脊、斜坡頂的仿古木構架形制,造型庄重、風格獨具。它以南宋官窯遺址為基礎,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第一座陶瓷專題博物館。

  策展部正在同鄧禾穎商量“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背景板設計方案:是用展品圖做背景,還是敦煌飛天。

  這個即將在一月開幕的展陳,是南宋官窯博物館的跨年大賞。

  南復路60號,南宋官窯博物館所在,從南山路穿過玉皇山隧道,再往前幾百米。對面,是八卦田,皇家祭祀神農的所在。

  時空如果交疊,實在是有趣的——800多年前的皇家御用之地,如今是尋常人們深度游的一站,本地人喜歡在這裡看完展同孩子一起做個陶藝,或者慢慢從園子的一頭逛到另一頭。園中一處處小景,看似不經意,卻處處見心思——就連環繞著展館的玻璃牆都很值得玩味——似乎是強化玻璃碎了,“碎”玻璃牆的此起彼伏讓人覺得奇妙——事實上,它們是堅固的。這種無規則的裂紋,暗合著南宋官窯瓷釉表面奇特的“缺陷”:開片。

  似乎朴拙中的精致細節,正是宋室皇家的審美,或者說,宋代的審美。

  倘若時空交疊的是25年前,則又是另一種奇妙。

  25年前,南宋官窯博物館初建成。那時玉皇山隧道尚未開通,烏龜山麓是偏僻的所在。博物館簡陋而狹小,邊上還有陶瓷品市場的加工廠,切割大理石的機器的嘈雜聲回蕩在博物館周圍。

  有溫度的博物館

  這一年,南宋官窯博物館做了幾個展。

  有跨年的“蜀地遺珍——四川遂寧金魚村南宋窖藏瓷器精品展”,二十多年前發掘時震驚了中國田野考古學領域和古陶瓷界的窖藏繼續讓人嘆為觀止;亦有奢華外露的金銀器展;眼下正在展出的,是蘇州博物館藏的宣德爐特展。

  解說詞照例是煞費心思的。比如,解說詞中會出現“肥美”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某香爐——這恰到好處的形容讓人不禁大笑,親近感頓生——古人大抵就是這麼形容的,但到文物們幾百歲的今天,人們差不多忘了當年它們亦是情趣十足的生活組成.

  而南宋官窯博物館的展陳似乎一直都有著企圖:打通一個入口,帶領來者進入古人的生活。

  這無疑是件麻煩事——把專業的轉換成淺顯的,這是博物館的功力,也是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之一。

  兩年前,浙江省文物局在湖州主持了一個會議,全省的五家文博單位在會上向同行們介紹各自的經驗,在杭州隻選了一家,南宋官窯,主題是展陳的經驗推廣。

  “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背景板最終用了飛天的方案。

  從敦煌壁畫上下來的飛天似乎同這場樂器展沒有直接的關系,但似乎又不能這麼說:美人起舞,音樂在旁——似乎可以信手拈來。

  “我們有一個朴素的想法:做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

  教育,還是研究

  12月初的一個午后。幾輛大巴車在官窯博物館的停車場一字排開,一群五年級的孩子在館前的空地上嬉戲,他們的博物館之旅在展館外已經開始。

  幾天后周末的午后,官窯的“博物館之友”活動,請來了蘇州資深銅香爐藏家,同二十多位“官博之友”聊宣德爐。

  “官博之友”兩年前同官窯博物館的志願者招募同時開始,前者大都是藝術品愛好者,后者多從高校招募,培訓。

  微信上,志願者的招募還在進行。剛從英國回來的鄧禾穎對英國博物館的志願者體系印象深刻:大英博物館,正式館員1000人,志願者則多達500人,並且有專門的部門,有辦公室——他們的工作從講解到展廳管理,深入到各方面。

  而英國伯明翰邊上的大西部鐵路博物館則更甚。那裡從前是鐵路建設的核心,博物館在舊址上建造。這個隻有22個職工的博物館,卻有50位志願者,從講解到藏品管理到藏品征集,都參與其中。年齡最大的志願者94歲,以前可能就是當地的老的鐵路工人。

  “這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在她看來,隻關門做研究,同一般的科研機構便失去了分別。“有一點,是全世界的博物館共通的——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保護、展示、研究和教育。四者同樣重要。從前教育被排在末端,但今天,教育的意義已經是全球的共識。”

  她描述大英博物館裡小孩子拿著作業紙的專注表情——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知識傳遞:“官博之友”、志願者、孩子,都會在未來看到它的價值。

  25年的轉身

  南宋官窯博物館中部,地勢最高處,是郊壇下窯址。窯址三面環山,東北距皇城兩公裡。

  年代久遠,已經沒有明確的記載宋代官窯制度,但從明清的官窯制度,也許可以想象這樣的場景:某日,內府大臣持著香爐一件,傳旨,做模型交督陶官,照此款式燒造上三件。於是督陶官直接奔赴位於皇帝祭天的郊壇下附近的官窯,指揮燒造。

  40米長的龍窯,沿山勢而上,是最后的燒制瓷器的地方。八百年后,這裡的3D動畫,演示古代工匠們燒制瓷器的全過程。

  25年前,南宋官窯博物館依托遺址建成。

  然而,隻有遺址、用從遺址出土的碎片修復一些器物,還有通過政府協調從浙江省境內調撥的一些器物。所做的展陳,亦是同那個時代合轍押韻的:無關情趣,隻講專業度。

  2007年,官博的二期工程完畢,只是1000平方米的展館要做成什麼樣,還是未知數。十多年藏品征集,東西有了,從最早的陶和原始瓷,到民國的瓷器,從南到北,時空跨度很大,但高級別的藏品依舊有限。

  最終的解決方案,就是如今的“中國陶瓷文化陳列”。起首時一棵“陶瓷樹”,敘述瓷器的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枝杈縱橫交錯發展的——了解了南宋官窯歷史,不妨再將時空放大到整個中國陶瓷的歷史,從帝王貴冑的生活,到文人的書房文化,到普通人的飲食用度,以及中國的喪葬文化、宗教文化、對外交流的海上之路——中國的陶瓷為什麼能發展到現在,答案已經在其中。

  這種從文化出發的獨特角度,也成為2010年官窯三期建成后,臨時展廳中展陳的思路:有人提到,為什麼官窯做的展覽,似乎同南宋官窯關系不大?

  在南宋官窯看來,主業是必須守住的核心——這個在依托遺址而建的公益性博物館,雖然在傳統文化的普及上費盡心思,但一切都圍繞著“南宋官窯”這個關鍵詞展開:2014年,博物館開始進行南宋官窯的信息庫建設。2014年,為期兩年多的“口述南宋官窯歷史”終於完成,九位資深的專家學者,包括曾親歷過1956年起的三次南宋官窯郊壇下、老虎洞窯址發掘工作的專家、學者,以口述的方式留下了一段珍貴的歷史資料。

  而在此基礎上,博物館的視野,大可以觸類旁通,展開到整個中國傳統文化。

  慢慢的,就很好

  官窯也有微信公眾號。那些靠器物、靠文字記載通過合理想象的自創:古人宴飲,交游、祭祀情形,在博物館內,是被印在單頁上供人取用的背景故事,如今亦可以在公眾號上推送。

  但對於博物館來說,數字化的東西終究還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不是錦緞本身——實物,和那種沉浸其中的真實,隻能在博物館中慢慢體會。

  三個月的臨時展陳,要有一兩年的准備期,這種節奏,在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罕見,而對於南宋官窯博物館來說,這種慢慢的節奏,也許就很好:慢慢地去做一個展覽,慢慢地去看一個展覽,慢慢地去想象今后,慢慢地去想從中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就像南宋官窯瓷器的燒造,是急不得的事。在慢慢地工藝摸索中,釉如凝脂、溫潤如玉的質感出現,奇妙的開片亦出現。

(來源:杭州日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