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島主
不得不承認,《鳴梁海戰》作為一部韓國的“國民電影”(追溯歷史英雄,又有最高領導層與民眾一同觀看,更兼韓國史上票房紀錄刷新者身份的加持),無法用一般商業片的慣常眼光來審視,與近乎大半的韓國電影中對於行政當局宣發的各種不滿相比,《鳴梁海戰》可謂名副其實的官方主旋律,以一場朝鮮半島歷史上最著名的海戰結構成一部韓式大片,編導演在片中所勃發出的沖勁恰似給韓國大眾的強心劑,令他們再度確認了自己的熾烈性格。
但這並不意味著影片是完美的。中國大陸版較之韓國原版,刪除了20分鐘的段落,具體是哪些,筆者無從得知,但從院線放映觀看的結果來看,似乎對影片整體結構與意味沒有太大影響,整部電影,由介紹戰事背景的字幕開始直到結束,都充滿了節奏緊促的音樂與角色們繃緊了的面孔,山雨欲來的1597年10月26日之前及當日,圍繞著抗侵名將李舜臣代表的朝鮮李朝與進犯日軍的對壘,影片詳細敘述了兩軍對陣,雙方經營策略的全過程,但從頭至尾通過演員的表演及音畫節奏構成的箭在弦上一般的氣氛,不加起伏地時刻沖擊觀眾心臟,難免會令人產生懈怠。當然,李舜臣作為朝鮮半島歷史上一代名將,其作為主角自然在影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通過崔岷植又一次完美的表演得到了加固,但影片同時亦塑造了圍繞其身邊的將領及其內部斗爭,不過這些都流於蜻蜓點水,一兩場戲即告結束,意在表示有這些人存在,而並未將其上升到對劇情結構產生關鍵性影響的程度,甚至另一位堪與李舜臣成為片中“雙雄”對立的“海賊王”來島通總(柳承龍飾演),亦空有冷酷皮囊,並未有任何能夠撐得起來的謀略或性格,這個重要人物的出場與結局,皆非常草率,亦使得《鳴梁海戰》在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場景之外,缺乏一種氣定神閑的“先在編排”,戰爭片中常用的謀略橋段,在此片中淪為擺設。
李舜臣在片中不斷破釜沉舟以期“化恐懼為力量”來以寡敵眾,影片不吝場面,再三展示了朝鮮軍面對數十倍於己方的強敵,孤注一擲沖擊的決心,這其中固然有李舜臣事先計算好的包括水流、敵我心態的消長等主導策略,但影片更多的是通過氣勢如虹來展現一種玉石俱焚的壯烈,似乎並非精心謀劃而是同歸於盡的決心才令這場驚人戰役的天平倒向朝鮮一方。這種氣勢蓋過一切——以俊永的啞妻面對敵船上奄奄一息的丈夫而奮力揮動衣衫為煽情制高點——恰恰反映了近年來韓國電影一種常見的姿態:用力過猛。不同的是,其他影片將這種情緒煽動用在對社會的憤怒,而《鳴梁海戰》則將觀眾投入的情緒加諸四百年前的侵略者身上,並由此建立了對當代的李舜臣性格的確認。
關於鳴梁海戰本身,各方皆有不同說法,日方甚至不承認這場朝鮮大捷的存在,亦有觀點指李舜臣擊潰的僅是日方的前鋒部隊,而敵方主力到來時,李已經率部北撤,因此並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海軍大捷。作為看電影的觀眾,無需對歷史是非負責,在觀看這場亢奮至死的海戰再現影像時是否被感染、被激發是其票房成功與否的標准,現實看來,縱然故事與人物非常單薄(大陸版觀感如此),毫不影響觀眾對影片整體的認同。
韓國主旋律的樣貌,當是以此作為典范,從意識形態或商業模式來說都是成功的。此處探討李舜臣或龜船作為韓國對外宣傳的國家圖騰等對影片的影響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縱然沒有這些,《鳴梁海戰》的神話依舊可以將模式套用到其他影片,這一點,相信看過《七號房的禮物》或《熔爐》的諸位都了然於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