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貴
三聯書店的24小時不打烊的營業模式,4月8日在“夜讀人”的翻書聲中,悄然度過了一周年。據了解,書店進入不打烊模式初期,每晚的平均銷售額就達到2.87萬元,同時提高了白天的銷售額。目前,書店日均營業額約7萬元,較不打烊之前提高了4萬元。2014年,三聯書店盈利增長110%。(4月9日《法制晚報》)
“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這是一年前,三聯韜奮書店開始24小時營業時的宣言。當時很多人擔心這個浪漫的宣言會被冷酷的現實所擊敗。一年過去了,三聯拿出了一份“名利雙收”的成績單。
隨著電子購物、網上書店、電子書的興起,實體書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經過了漫長的冬天,實體書店真的會因為等不來春天而死去嗎?三聯書店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實體書店不死,死的只是落后的經營模式和低質的服務理念。三聯的成功在於,不僅僅是單純延長營業時間,還提升了整個服務的品質。
網上書店固然有實體書店所不具備的優勢,但是實體書店也有實體書店的優勢。互有利弊,為什麼實體書店會不敵網上書店?根本原因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容。最簡單的例子,網上書店體量龐大,品種齊全,而實體書店限於場地,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個時候,對書品的選擇,就是對經營者眼光的一種考驗,也直接影響到一家書店的競爭力。
不得不說,實體書店真正失敗的地方就在這裡。如今實體書店的銷售格局大體類似,最顯要的位置擺放的都是一些爛大街的流行書,要麼是成功學專著,要麼是名人的“心靈雞湯”之類,要麼是當紅的網絡小說,然后很大的一片區域,就是教輔資料,總之是什麼賺錢賣什麼。如此低俗的品位,人們又何必走進書店呢?如此低劣的同質化經營,實體書店少幾家又何妨呢?如果實體書店真的有一天集體死亡,那麼不是死於網絡,而是死於自己。
“書店是讀書人的精神港灣”,這話聽起來有些矯情,但大抵不差。我們去書店,不僅僅是為看書、購書,同時也在感受那種特有的精神氣息,以及陌生的同類人之間的無聲默契。這是時代變遷所無法抹去的獨特印記,也是任何形式都無法替代的真實觸感,甚至可以說是我們對抗世俗與喧囂、保持內心寧靜的一種寄托。隻要我們的精神不沉淪,實體書店就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