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故宮基址落選十大考古項目 或因發掘剛剛開展不久

趙婷婷

2015年04月10日09:09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故宮基址落選十大考古項目

  大庄科礦冶遺址群居住遺址發掘現場

  本報訊(記者 趙婷婷)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日揭曉。北京大庄科礦冶遺址群從25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當選,打破了北京25年來沒有考古項目入選“全國十大”的歷史。北京另外一個候選項目故宮明清建筑基址最終以幾票之差落選。

  大庄科礦冶遺址群位於北京市延慶縣大庄科鄉。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對延慶大庄科礦冶遺址群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該遺址群主要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考古發掘不僅發現了從採礦到冶煉的遺跡,並且找到了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遺址類型比較系統、豐富。

  大庄科礦冶遺址群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冶鐵爐最多,且爐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冶鐵場所,其基本形貌清晰可見,不僅爐內結構完好,而且鼓風口清晰可見。發掘所揭示的爐型結構為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冶鐵高爐的爐型結構演變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該遺址群的發現為開展遼代冶鐵技術研究乃至中國古代冶金史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考古材料。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介紹,此次大庄科礦冶遺址群能夠入圍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遼代之后北京作為首都的朝代比較多,但此前很少發掘出與首都級別相應的重要遺跡,比如北京曾發現很多漢代墓葬,但漢墓在全國到處都有,這次“遼鋼”的遺址規模、廠子本身的生產規模與首都級別都是相襯的,而且保存完好,可以讓后世全過程了解當時的冶鐵過程,彌補我國遼代研究比較薄弱的不足,這是“遼鋼”入圍的重要原因。此外,最近五年,國內對手工業遺跡考古高度重視,以及對隋唐以后尤其是宋遼金元的考古比較重視,也是“遼鋼”入選的重要原因。

  據王巍透露,此次候選的25個考古項目中,秦漢以后的佔到了五分之三,當選項目也同樣呈現這一特點,這與近些年考古項目大多伴隨基本建設有很大關系,基建都在現代城鎮,而現代城鎮往往是宋遼金元以后的城鎮所在地,所以每年發掘的項目中秦漢以后的佔比越來越大。其次,當選的“十大”中,除了新石器時代外,從80萬年前一直到明代的考古項目都有,時代范圍是歷年來涵蓋最寬的一次。第三,當選項目呈多樣性特點,不僅有歷來最多的墓葬,還有作坊遺址、糧倉、冶鐵遺址等,這也反映出近幾年國內考古對手工業冶鐵遺址等跟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比較重視的特點。此外,此次當選的十大項目中,雲南、西藏、內蒙古、邊疆等地的項目佔了比較大的比重,邊疆考古力度加大也是近年來的一大特點。

  揭秘

  為何故宮明清建筑基址落選?

  據王巍透露,故宮明清建筑基址此次在投票中,得票數沒有過半。

  之所以沒有當選,主要是因為故宮明清建筑基址發掘才剛剛開展不久,目前的發掘面積不是很大,很多專家認為再發掘一段時間,或許會在現有明代遺址的基礎上發現元代的遺跡也未可知。

  “如果故宮這兩年再做一些工作,將發掘工作延續下去,資料更豐富、証據更充分、年代更早、重要性更彰顯,那以后還有希望當選。”王巍說,盡管如此,故宮已經顯示出大家對它的認可了。

  此外,評選雖然沒有對地域有限制,但相對而言,北京已經有一個了,要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地區的平衡,所以不排除一些評委出於這個原因改投其他項目的因素。

  此前,很多曾落選的項目會隨著發掘的深入而在后來的評選中當選,比如此次當選的西藏阿裡曲踏墓地,在前年就已經開始申報但一直沒有入選,這兩年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該項目的年代從東漢初年提前到了西漢,豐滿了很多,所以此次成功當選。故宮也有望進一步深入發掘后當選。

  為何北京25年沒有項目入選?

  1990年,北京金中都水關遺址曾當選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此之后,北京已經有25年沒有考古項目入選全國十大。文物遺跡眾多的北京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

  王巍透露,主要是因為北京從去年開始才立法要求所有基本建設必須經過考古,而很多城市早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其次,北京主動的發掘的項目比較少,大多是為了應付基本建設的被動發掘,哪兒有工程就去哪兒考古發掘,而沒有對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遺址主動進行深入研究。

  相關

  2014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貴州播州土司墓地(21票全票當選):

  2.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20票)

  3.河南鄭州東趙遺址(19票)

  4.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19票)

  5.浙江上虞禁山窯址:(18票)

  6.內蒙古伊河淖爾墓群:(16票)

  7.廣東郁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16票)

  8.北京大庄科礦冶遺址群(15票)

  9.河南隋代糧倉遺址: (15票)

  10.西藏阿裡曲踏墓地: (11票)

  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