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再“發炮”批評亂改編原著 許多網友表示改編不是錯 主要看水平
《西游記》的改編作品近年來層出不窮。給80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電影《大話西游》中塑造了一個為情所困的孫悟空。除此以外,近年來借用《西游記》概念,在各種網絡小說、影視作品乃至電子游戲中“再創作”的例子也不勝枚舉。不少人流行一個說法:西游和三國屬於國內最有號召力的文化IP(知識財產),從文化到經濟的轉化力非常驚人,影響力遠至海外。
日前,六小齡童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對《西游記》的胡亂改編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對不起祖宗。他表示,自己不希望看到小孩子問他“孫悟空到底交了幾個妖精女朋友”。
對於六小齡童的說法,網友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時下的大部分改編是社會浮躁心理的體現,故意迎合庸俗的價值觀,但也有人認為傳統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在流行中重新展現內涵。
“反改”:票房再好不能毀傳統
悟空怎麼可以愛白骨精!
不是每隻猴子都能叫“悟空”!
孫悟空難道要“脫單”才接地氣?
六小齡童日前在出席活動時表示,現在改編《西游記》的作品盡管票房很好,但他並不感到興奮,“收視率和票房不是評判影片好壞的唯一標准,票房好的不一定是經典的影片。我並不反對娛樂,但現在有些戲徹底顛覆了,孫悟空能和白骨精談戀愛?這些高票房作品的背后,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東西,我們應對傳統文化多一些尊重。” 有網友認同六小齡童的觀點,“現在看到好多電影電視劇都在毀孫悟空,劇情改得亂七八糟,一點都不尊重原著,尊重觀眾。”
網友“@楠竹夢緣”表示,“那些所謂的新編,如果真的想寫一個新故事,那就拜托換個劇名,別跟《西游記》扯上什麼關系,不是每隻猴子都可以叫‘悟空’!”
市民楊女士認為,傳統文化是用來欣賞的,不是隨意改編就能實現真正創新。時代永遠在前進和發展,但不代表傳統就應該削足適履才能被現代人接受。我們在城市建設有過不少拆舊仿新的失敗例子。“有了女友的孫悟空難道才更接地氣嗎?沒有女友的孫悟空就沒有人能理解嗎?我到現在還記得那些暑假翻著《西游記》的時光。”
“挺改”:流傳就說明是好藝術
尹志平本人歷史上很正直,要怪金老爺子“戲說”嗎?
《西游記》本來就是各種說書的集大成啊!
實際上,在中國的傳統文學作品裡不乏被改編的人物。雖然在歷史上他們真實存在,但相關藝術作品卻塑造了他們更加廣為人知的形象。比如三國才俊周瑜在《三國演義》裡被寫成心胸狹隘、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在《西游記》中優柔寡斷、懦弱無能。全真教道士尹志平,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清和真人,一生不近女色,淡泊名利,道德高尚,但在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裡,他卻因為和小龍女之間的故事成為了一個很特殊的文化形象。但人們也清楚,對於歷史和戲說,應當用不同標准看待。
對於改編傳統文化作品,市民袁女士說:“流傳下來的藝術必然是有生命力的,不管是高雅還是通俗。改編其實沒什麼,主要還是要看改編水平。”
《收獲》雜志編輯部主任、副編審葉開對於改編作品一直都支持。他也很欣賞《大話西游》的改編。他認為,經典本身是一種范本,每個讀者在每個時代,遇到經典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用現代的視角重新思考過去的文化,這是一種變化過程。對於傳統文化改編的度其實很難把握,不妨對改編作品寬容一些,“實際上,《西游記》本來就是經過長期的說書,不斷完善整理出來的版本。”
(文/廣州日報記者陳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