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倭英雄戚繼光》說到歷史上的戚繼光

2016年01月06日08:5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抗倭英雄戚繼光》說到歷史上的戚繼光

  鴛鴦陣示意圖 資料圖片

  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正在央視熱播,引起人們對這位英雄人物的關注。戚繼光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從少年時代便立下了報效國家的理想,並且一生追求自己的夢想,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所熱愛的祖國。動畫版戚繼光播映后,曾在青少年及廣大觀眾中引起極大反響,這次電視連續劇的播出,更引起廣泛關注。

  我們在看影視作品的時候,劇中所表現的人物,必然是經過了藝術加工,《抗倭英雄戚繼光》自然也不例外。我雖然不懂影視藝術,但是受邀作為這部電視劇的明史顧問時,我覺得有一種歷史的責任。現在這部電視劇已經播映,我也想借此機會從歷史角度談一談戚繼光和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抗倭英雄戚繼光》當然也不是歷史的紀實,但是與一些隨意編造的歷史劇(其實隻能叫古裝劇)不同,這部電視劇在歷史背景和主要情節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好的,不失為一部反映了那個時代歷史的正劇。我認為這部電視劇主要有兩個最值得關注的亮點。

  一、關於愛國主義精神

  近年來,人們對於明朝嘉靖年間抗倭的歷史有所議論,因為史書中明確記載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明史》卷三二二《日本傳》)所謂從倭者,即指沿海走私商民與海寇。因此有人認為戚繼光抗倭,主要是對付中國的商人和沿海百姓。這個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明嘉靖年間東南倭亂,起初確有沿海商民走私,雖與倭寇勾結,仍以走私為主,故朱紈之敗,即因閩、浙大姓在朝之黨羅織罪名所致。但是到嘉靖三十年(1551年)以后,性質發生了變化,汪直等人與真倭勾結,大舉入寇東南沿海諸府縣,燒殺搶掠,成為東南大患。戚繼光便是在此時受命備倭的。所以戚繼光抗倭,是保家衛國之舉。正是因為戚繼光等愛國將領平定了東南倭患,又調守薊鎮,保証了北方的和平,才有隆慶年間的開海,海外的民間貿易達到了高峰。這也可以算是戚繼光抗倭的直接成果。

  戚繼光出生於一個軍人世家,戚家因祖上立有軍功,得以世襲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明代指揮僉事為正四品的武官。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雖然為官一生,但是他非常清廉,家中甚為清貧。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繼光十七歲,為入京辦理襲父職,家裡竟賣掉房子才湊齊路費,但是未及等到戚繼光襲職返回,景通便於家中病逝,死的時候“家徒四壁,惟遺川扇一柄、臥內一榻”,安殮之費,亦皆出於借貸(《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一)。電視劇中則將戚景通去世時間安排到戚繼光抗倭以后,通過戚繼光與戚景通的互動,表現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成長的歷程。

  戚繼光襲父職后受命辦理屯田之事,史稱:“既司屯政,絲毫不染,夙弊為之一清。”(《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一)劇中的情節符合史實。其后戚繼光率所部駐戍薊門,其間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會試京師。是年俺答入犯,發生了歷史上所謂“庚戌之變”,繼光被臨時派任總旗牌督防北京九門,其間上《御俺答策》,受到朝廷重視。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被任命為都指揮僉事,督理山東備倭事項,從此開始了他的抗倭歷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轉任浙江都司僉書,仍理屯田事,次年進分守寧、紹、台參將,同年即有龍山所之捷。戚繼光在高家樓迎敵時,見明軍在倭寇沖擊下面臨潰敗,於是連發三箭,射中三名倭酋,穩住陣腳,轉敗為勝。其后戚繼光與俞大猷合兵攻倭寇所據的岑港,因久攻不下,二人均被免官,戴罪辦事。經過激戰后,岑港終被攻破,戚繼光得以復職。

  在與倭寇戰斗中,戚繼光深感明軍體制的落后和軍紀的廢壞,決心改革軍制,罷去舊部,重新招募軍隊。在譚綸與胡宗憲的支持下,戚繼光在義烏募集三千礦徒,嚴加訓練,組成了戰無不勝的戚家軍。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繼光改任台、金、嚴參將。次年倭寇大舉侵浙,新河為倭寇所襲。戚繼光分兵救援新河,率主力迎敵於寧海。倭寇乘機直扑台州花街,戚繼光率軍火速趕赴台州,將士們長途奔襲,一抵達便向倭寇發起猛攻。前鋒先以火器猛擊,隨后全軍殺出,大敗倭寇,斬首三百零八級,生擒二酋,而戚家軍僅陣亡哨長陳文清等三人。此役打出了戚家軍的威風。倭寇畏之如虎,故有“戚老虎”之稱。其后戚家軍與倭寇爭相設伏於大田,戚家軍先於倭寇抵達上峰嶺,以少勝多,全殲倭寇。后再經數戰,將進犯浙江倭寇基本消滅。

  在配合俞大猷殲滅福建倭寇戰役中,橫嶼一戰最為驚險,橫嶼地處海上,隻一條淺礁與大陸相連,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時方能露出。戚家軍須乘落潮的短暫時間通過礁石登島。戚繼光命將士每人負草一束,鋪草而進,自己親自擂鼓助威,將士聽從鼓聲進止,終於攻上海島,大敗倭寇。橫嶼大捷后的中秋,戚繼光與將士們以歌代酒,口授《凱歌》,即劇中的戚家軍軍歌。其后有平海衛大捷和仙游殲敵,肅清了福建的倭寇。

  隆慶間,戚繼光調守薊鎮,直到萬歷十年(1582年)罷職回到登州,於萬歷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588年)病死於家中。

  戚繼光的一生,是偉大的愛國者的一生。他那首《韜鈐深處》:“小筑慚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止止堂集》上《橫槊稿》),尤其膾炙人口的最后兩句,是他的英雄夢,戚繼光通過畢生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戚繼光晚年受到張居正的牽連,罷職家居在家中貧病而死。他的好友汪道昆在祭文中說道:“夫材難,固也,將材尤難。特進負非常之材,成非常之功,難之難者也。”(汪道昆:《太函集》卷八三《祭戚少保文》)在《墓志銘》中,汪道昆則嘆息道:“口雞三號,將星隕矣。”(《獻征錄》卷一百六)黃仁宇先生在名著《萬歷十五年》中寫道:“這事情的意義,即是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國運的盛衰。世界局勢如是,而這陽歷1588年1月17日清晨,將星西隕之際,我們這個古老的帝國業已失去了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

  二、偉大的軍事改革家

  我們從戚繼光抗倭的生平事跡,可以知道,他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英雄,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改革家。改革本來就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軍事改革更是一件難上加難之事。

  戚繼光在與倭寇作戰中,看到了舊日軍制弊端,加之他所積累的大量實戰經驗,提出了以募兵制取代舊的衛所制的主張,在胡宗憲、譚綸支持下招募義烏礦徒,組成了戚家軍,並且把這支招募礦徒組成的軍隊訓練成為能征敢戰的勁旅。戚家軍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建立在改革基礎之上,唯改革才是強軍的唯一途徑。這也成為劇中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

  戚繼光從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他的老師梁玠對他的影響很大。戚繼光也因此成為一名文武雙全的將領。他在訓練軍士的過程中寫成了《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其中體現了他的主要軍事思想。

  改革必須創新。戚繼光通過募兵改造軍隊,重組為隊、哨的編制,以十二人為一小隊,隊長在前,火夫在后,小隊左右各五人,左右第一人執長牌、藤牌,手持戚家刀,再后二人持狼筅。狼筅是戚繼光發明的武器,以長竹上置鐵刺,以防倭刀且可保護牌手。后面四人持長槍,每二人護一牌、筅手,后二人用短刀,以為長兵器的補充。最后一人為“火兵”,即后勤兵,以備小隊軍食。“火兵”能夠學好武藝,達到精熟,則升為正兵。這種以小隊為單位的作戰方法,被稱為鴛鴦陣法,對付倭寇極為有效。以四小隊為一哨,便於部隊的分合與機動作戰。

  此外戚繼光還改革了戰車、火炮,戚家軍使用的虎蹲炮,不僅方便搬運,而且安全,火器成為戚家軍使用的重要武器。后來戚繼光守薊鎮,建空心敵台,裡面即可存放火藥。

  在對軍隊的訓練上,戚繼光更重視軍士的素質。他招募軍士隻招朴實的農民,而且告誡他們說:“凡你們本為立功名報效而集,兵是殺賊的東西,賊是殺百姓的東西,百姓們豈不是要你們的殺賊?設使你們果肯殺賊,守軍法,不擾害他,如何不奉承你們?”他還說:“凡你們當兵之日,雖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這銀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辦納來的。你在家那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量今日食銀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養了一年,不過望你一二陣殺勝,你不肯殺賊保障他,養你何用?”(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四《論兵緊要禁令篇第四》)

  戚家軍有嚴明的軍紀,他率軍馳援台州時,過樂清,遇雨如注,戚繼光令軍士立於雨中,地方百姓邀戚繼光進屋中避雨,戚繼光說:“千人露立,吾何忍也。”(《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一)遂不進百姓家,直至雨停,始入寺廟休整。在戚繼光的嚴格要求和精心訓練下,戚家軍成為一支軍紀嚴明戰無不勝的軍隊。他調守薊鎮時,胡守仁帶三千浙兵報到,正值大雨,浙兵排立郊外,從早至晚,在大雨中隊形整齊,無一人不聽從指揮,觀者無不驚駭。

  電視劇中對於戚繼光變更祖制的艱難,突出了他所進行的軍事改革所面臨的阻力,戚繼光堅持改革軍制的主張不變,因為他深知這是強軍的惟一途徑。但是軍事改革倘若沒有政治改革的支持,也必然不能真正實現與持久。戚繼光的軍事改革得到了同為改革家的張居正支持,但是張居正推行的其實只是經濟改革,並未觸及政治體制的改革。

  我從來不主張將戚繼光表現為一個高、大、全的形象。戚繼光雖然是一位英雄,但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人物,他也有他的家庭生活,他的個性和喜怒哀樂。一般來說,編劇和導演在對人物藝術加工時很難擺脫英雄崇拜的影響,往往會將歷史人物塑造得盡乎完美,但是藝術創作畢竟不是在寫歷史,而本劇的故事情節,大多依據了歷史記載或者傳說。

  戚繼光的夫人王氏,即劇中的王煜竹,一個出身將門,史記為“王萬戶”之女,嫁給戚繼光后,能持家,且能與丈夫同甘共苦,但她性格剛強,處事或有獨斷,所以民間有戚繼光懼內的傳說。戚繼光娶王氏為妻時在襲職后的第二年,所謂收繳兵器的情節,是劇作者所編造。戚繼光晚年,王氏因反對戚繼光娶沈氏而反目,將家產盡數帶回娘家,致使戚繼光病中竟無錢求醫。

  劇中的沈黛雲,其原型即戚繼光后娶的沈氏。劇作者將其與地方民間抗倭的商人結合描寫,主要目的是為表現當時民眾對於抗倭的支持,同時也插入了戚繼光的愛情故事,為全劇增加了生動的色彩。

  劇中還安排了一個戚繼光處理舅舅的情節,這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戚繼光為整頓軍紀,對於違紀的舅父當眾嚴厲懲治,晚上又向舅父賠禮。從此將士多有戒畏,軍紀得到了整肅。而民間關於戚繼光轅門斬子的故事,則改編為妻弟立功心切,違犯軍紀被斬,故事不失生動波折,表現出戚繼光維護軍紀的決心。

  劇中有戚繼光入獄,王煜竹捕得白鹿,胡宗憲獻白鹿的情節,也確有其事。見於《明史》卷二○五《胡宗憲傳》,海寇王直被殺后,倭寇據岑港,明軍久攻不下,“帝怒,盡奪諸將大猷等職,切讓宗憲……宗憲失內援,見寇患未已,思自媚於上,會得白鹿於舟山獻之,帝大悅,行告廟禮,厚賚銀幣。未幾,復以白鹿獻。”胡宗憲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因為攀附嚴嵩干兒子趙文華而得驟貴,最終也因嚴嵩倒台而受到牽連。劇中有意夸大了胡宗憲正面形象,胡宗憲其人在歷史上本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他在東南抗倭過程中的作用及對戚繼光的支持是不能抹殺的。

  歷史劇對於人物的描寫,切切不能臉譜化。即使如嚴嵩這樣名列奸臣傳的人物,其實作為內閣首輔,也必然承擔抗倭的責任。與其說他是一個奸臣,不如說他是一位不正派的老謀深算的政治人物。劇中還成功塑造了一位杰出的抗倭英雄俞大猷。在東南沿海抗倭斗爭中他是一位與戚繼光齊名的英雄。史書中曾經將戚繼光與俞大猷對比,說:“與大猷均為名將。操行不如,而果勇過之。”(《明史》卷二一三《戚繼光傳》)所謂操行不如,主要是說戚繼光與嚴黨的胡宗憲,與張居正等權要的關系。至於說他守薊鎮時威勢太過,有逾分之舉也不足為怪,要知戚繼光本是一個性情中人,據說蒙古三娘子再婚之時,他所送的厚禮多達數車,其中竟然有諸多進補的藥物。但是那些細枝末節的事情,其實也沒必要一定表現到劇中,歷史正劇畢竟不是正史。

  (商傳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會長)

(責編:王藝錠、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