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綏中發現疑似海中甬道 或與秦始皇東巡有關

2016年01月25日08:3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遼寧綏中發現疑似海中甬道

  夔紋大瓦當

  姜女石與石碑地遺址航拍圖。資料照片

  記者在日前召開的遼寧省文化局長會議上了解到,遼寧綏中姜女石遺址海域發現一處水下人工建筑。姜女石遺址是秦至西漢前期行宮遺址,姜女石又似為碣石,發現的水下人工建筑或與秦始皇東巡有關。

  20世紀80年代初,考古專家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南部的海濱地帶發現了大型秦漢遺址群。遺址群包括石碑地、止錨灣和黑山頭三處秦漢行宮建筑遺址,三處建筑南面海中各自對應一處海蝕柱,依次為姜女石、紅石砬子和龍門礁,形成獨特的濱海建筑景觀,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其中,姜女石是指在海中聳立著的一組自然礁石,又稱“姜女墳”,即當地民間傳說中孟姜女投海自盡之地。經考古驗証,這組碣石是一種天然的海蝕柱,推測原為一對,后來西側海蝕柱倒塌,便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其中聳立著的一塊碣石,高出海面20余米,南北長11米,東西寬8米,呈黑色。

  與海中姜女石400余米距離的岸邊台地上,即是規模宏大,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石碑地遺址。遺址出土了夔紋大瓦當、變形夔紋半瓦當和巨型空心磚,並發現有規模宏偉的高台多級建筑,以及工程浩大的地下版筑夯基,這些工程都不是一般力量所能完成的,因此是一個高級別的古代遺址。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三郡烏桓回師途中,曾有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之句。考古專家推斷這是一處秦代皇家級的建筑遺址,與始皇東巡“碣石”有關。

  為了弄清“姜女石”等海蝕柱與岸上秦漢宮殿建筑之間的關系,2013年開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啟動了“姜女石遺址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並於2015年結束。通過物探掃描和水下探摸等方式,結合陸地遺跡調查,考古專家在姜女石遺址水下發現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60米的四邊形疑似人工構筑基台,並且發現一些石塊經過了加工修整,有人工干預痕跡,且石塊在較大范圍之內呈現出有規律的走向與分布。

  據當地民眾介紹,石碑地遺址與對面海中礁石——姜女石之間原有石甬道相通,其中甬道所鋪石塊在“文革”期間多被百姓拆除,作為“石灰石”出賣,零星的剩余石塊則被海水沖走。水下建筑的發現,或為海中甬道的存在提供了新的佐証。

  考古專家認為,在“姜女石”周邊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和研究,有助於探討秦漢帝國的海洋觀念和當時的“海上神山”信仰傳統。

  (本報記者 畢玉才 劉勇)

(責編:歐興榮、林露)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