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艾媒咨詢發布的《2015中國手機網民微信自媒體閱讀情況調研報告》顯示,情感/語錄、養生、時事民生佔據了公眾號關注熱點的前三名。而用戶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閱讀6.77篇文章,文章的平均閱讀時間為85.08秒。換言之,短平快、娛樂化、快餐式、碎片化是微信閱讀的最主要特征。那麼,為什麼讀者不愛讀有深度有難度的嚴肅文章呢?
閱讀儀式感喪失
從書本到微信,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在於閱讀的介質發生了改變:由紙張變成手機。手機自然也改變了閱讀。最早是抱著一本書正襟危坐地翻看閱讀,到后來可以在PC端或者kindle上閱讀,到現在,小小的手機就可以滿足我們的閱讀需求。“隨時隨地、無時無刻”自然是方便快捷,可這種快捷也破壞了閱讀的儀式感。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寫道,“學習閱讀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學習‘破解密碼’的過程。當人們學習閱讀時,人們是在學習一種獨特的行為方式,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身體靜止不動。”
但現在,坐在馬桶上的三五分鐘時間裡,你都可以打開 10個不同的公眾號,簡略翻看十篇完全不同類型的文章,不需要順序,也不講求邏輯。閱讀儀式感喪失,閱讀的庄重感也就喪失了。閱讀儀式的輕薄、終端的輕薄,決定了內容的輕薄。
可能的后果
要隨時隨地、無時無刻都可以進行閱讀,文章肯定不能太長、不能太深奧,而是要簡短、輕鬆、有趣,無縫對接於人們的每一個碎片化的時間。與書本的32 開大小、白紙黑字的清晰、一頁一頁翻閱的“慢速度”不同,手機就在尺幅之間,滾條的滑動迅速,不能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必須圖文並茂,最好是一小段文字配一張圖片的速讀文體。應運而生的就是微信的“公號體”:快閱讀、輕閱讀、易閱讀﹔知識的碎片化,消解了閱讀的難度和知識的“系統性”與“深刻性”﹔反智主義傾向,隻需瀏覽,不必細究,隻需相信,無須追問。
為何你不愛讀微信裡的嚴肅文章?這似乎只是一個關乎你個人閱讀喜好的小問題。但波茲曼可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閱讀不僅僅是看看文字這麼簡單,它還關乎著邏輯和修辭傳統的習得,關系著娛樂與嚴肅的邊界,甚至關系著愚昧與開明的博弈。他擔心我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擔心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擔心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