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不同意兵馬俑和羋月有關。 圖新華社發
導演:《羋月傳》史料隻有一頁紙
專家:兵馬俑上刻的是個“脾”字
人紅是非多,宮斗戲火了也引發歷史學者的較真。近日,秦東陵考古隊領隊孫偉剛就表示,電視劇《羋月傳》創作靈感來源於所謂的秦兵俑坑主人之爭,而秦兵馬俑坑和秦宣太后——所謂的“羋月”沒有任何關系。
對此,不少網友表示,本來大家只是來看連續劇的熱鬧,誰會當真?“專家想得太多了,看個電視劇權當娛樂,沒必要上綱上線的,認真你就輸了。”也有網友表示要為考古隊嚴謹認真的態度點贊,不能任由篡改的史實誤導觀眾。
文/廣州日報記者謝綺珊 實習生辛亞娥
考古人員:
“羋月”跟秦兵馬俑沒關系
民間說法:
有愛好歷史研究的人將兵馬俑坑裡出土兵馬俑身上的一個小篆的“脾”字陶文認為是“羋月”兩個字,從而,認為兵馬俑坑也是為秦宣太后所建的陪葬坑。
專業意見:
針對上述說法,考古人員認為事實並非如此。考古隊分析說,《羋月傳》創作靈感來源於所謂的秦兵馬俑坑主人之爭,從兵馬俑坑另外出土的一件兵馬俑身上的陶文來看,當時秦國文字中羋字中的‘?’字頭寫法和陶文上‘脾’字刻畫符號差別很大。也就是說,所謂的“羋月”兩字應該是杜撰出來的,以科學的態度來說,不可信。這個“脾”字與《說文解字》上記述的“脾”字寫法基本相同,可見,那件兵馬俑身上的刻畫就是脾胃的“脾”字,與羋月沒有一點關系。另外,考古人員還認為,在歷史上宣太后隻有“羋八子”和“宣太后”兩個稱謂,“羋月”這個稱謂是虛構的。
雖然屢遭學者炮轟,但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如今歷史劇已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羋月傳》中的“羋八子”同樣逃不了如此命運。而對於歷史是否應該新編甚至“瞎編”,也成為觀眾爭論不休的老話題。與此同時,網絡上形成了歷史派和死忠粉兩大陣營。
吐槽:
史料含量極低
到處想象杜撰
實際上,《羋月傳》導演鄭曉龍曾說,羋八子的全部史料加起來隻有一頁紙(鄭導演所指或是《史記》及《戰國策》中有關段落,編者按)。可見81集的《羋月傳》史料含量極低,只是編導們想象力的杜撰罷了。
網友@花火認為:《羋月傳》劇組宣稱羋月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許多情節也是依據歷史記載拍攝的。那麼,觀眾在欣賞之余自然會去考証、思考真實性的問題,這就無怪乎人們的肆意吐槽了。因為貼上歷史劇的標簽,如果出現史實的硬傷,那就是對觀眾的誤導。@想念-girl認為,“要緊的是你不能扮演成穿著狼皮的羊。”
死忠粉:傳統戲曲也是戲說
@泡泡裙:既然是歷史劇,當然有基本的歷史題材,可是一味照搬歷史,可能缺乏生動趣味性,難以贏得觀眾的青睞。所以編劇和導演一般都會盡情發揮想象,塑造甚至編造一些新的元素和情節,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鳳凰少年:就連歷史題材的傳統戲曲,也是在歷史基礎上有很多調整甚至虛擬,才逐漸為人們認可和接受。不可否認它們對於后人的歷史知識普及、精神傳承、文化傳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電視觀眾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態,對文藝作品中對歷史的藝術加工,可以有一定的寬容度。
小資料:《史記》裡的秦宣太后
《史記·卷七十二·穰侯列傳》: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
《史記·匈奴列傳》:“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
《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范睢日益親,復說用數年矣,因請間說曰:“……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今臣聞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華陽、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昭王聞之大懼,曰:“善。”於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於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