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
顧頡剛這樣的大學者,都保持了終生學習的習慣。
■陳思呈/文
所有有所作為的人都保持了終生學習的習慣。學者自然不用說了,陳寅恪瞎了之后還費十年時間,研究撰寫85萬字的百科全書式的《柳如是別傳》。顧頡剛就更經典了,動不動就制訂一些要費20年甚至30年時光來完成的大計劃,然后無論魏晉不知有漢,自稱“追求智識欲望在我心中震蕩得非常厲害,仿佛渴驥奔泉”,這句話我再翻譯一下,就是說:“不學習就會死。”
1
完全沒有緊張感的人生 是不值得一過的
單位在做一個全年考試大盤點的專題,要寫點相關的文章,寫啥好呢,我開始苦思冥想。
罵高考乃至於罵一切的考試制度,這是最省事的。尤其是看到那麼密密麻麻的一張全年考試表,誰都覺得可以討論一下“我們已經成為一個考試大國、一個學歷大國,但能不能算得上一個文化大國?”這樣的話。
廢話,罵考試誰不會啊。作為一個資深的壞學生,我也很想罵考試制度,當年第一恨班干部,第二恨尖子生,第三恨本來成績跟我差不多、后來突然突飛猛進的學生——這不是存心拋棄我們嘛,就跟孫悟空后來背叛了妖怪隊伍,加入了主流的取經隊伍,最恨他的人,肯定是曾經作為龍頭老大的牛魔王。
我當然恨不得大家都討厭考試,好學生都變成壞學生,沒有對比就沒有鑒別,大一同的世界多麼美好。
但是那樣的結果會是什麼呢?以我作為一個差生的智商,我當然沒有辦法想清楚。那樣的結果將會是所有的人都像一堆爛泥,然后生活變得百無聊賴,大家無法發泄多余的精力和荷爾蒙,隻好早戀、爭斗、鬧事、搶錢、胡搞……我才不是聳人聽聞呢!這是人類作為生物的本能。純粹悠閑徹底無爭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就算是動物世界,也存在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
再說,考試、競爭,是不是真的令人那麼深惡痛絕?
多年過去,我已經成功擺脫了這些噩夢,得以心平氣和地思考這種被差生們萬人唾罵的事物。真誠地反省一下,考試和競爭之所以被罵得太多,其實是因為它們被誤讀得太多。說到底,它們並不是什麼壞東西,而是相反。因為,它們帶來了適度的緊張感。而完全沒有緊張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
2
人在勤奮的時候,能受到雙重的獎勵
我的好朋友老冰——嗯,同時也是我的資深被寫體——就是一個典型的好學生、尖子生。尖子生往往也是考試狂,你懂的。她后來成為一個生物學研究專家,得以運用她的專業知識,來解釋她的考試狂症侯群。
據她所說,人類處於備考狀態的時候,其實也就等於動物的備戰狀態。這種應激狀態,調動了你的聰明、勇敢、才華,腎上腺激素水平大大提高,整個生活質量都大大提高。所以,她把考試帶來的一系列反應,都歸為生活裡值得珍惜的正能量。
老冰說,勤奮和緊張,並不等於辛苦。我們的身體比我們以為的要聰明,它能很快地適應這種緊張狀態,拿出最強大的一面來。在緊張而勤奮的狀態裡,身體的整個的免疫體系和激素水平都處於很高的標准。她以此來解釋她為了考試好幾次48小時沒睡覺仍然不生病不崩潰的變態經歷。
她把那種悠閑的、散淡的、無聊的時光,稱之為“浮腫狀態”。反之,備考的、忙碌的時間裡,她是緊致、輕盈、密實的。
她還說,人在勤奮的時候,能受到雙重的獎勵。第一層獎勵就是實際上取得的成就,也即“勞有所得”;第二層獎勵,是因為人類在勤奮地付出勞動的時候,刺激到大腦裡的“獎勵中心”,能產生令人快樂的內啡?,這也是人在戀愛、吸毒的時候受到刺激的同一部分。也就是說吧,勤奮能給予你類似於戀愛的快樂。
老冰對考試的熱愛,還有一個很專業的表現:她喜歡幾門課同時考試。以她的經驗,在幾門課同時復習備考的時候,所有的信息都呈濃縮性密集型地吸收,在頭腦裡產生各種碰撞、融會貫通,觸類旁通,通常會因為各種信息之間的碰撞而產生爆炸,然后……然后就因為靈感四射,所以她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記得特別牢,想得特別深,吃得特別透。
我記得當年,老冰曾經把考試的所有附加題全做了,其實那些附加題是“四選一”的,她全做了並且全做對了,老師一下子不知該給多少分了,滿分是一百分,總不可能給她一百三十分吧?所以說呢,考試狂有時候也挺為難人的。
3
所有有所作為的人 都保持了終生學習的習慣
當然,多數人不像老冰這麼極端,但是我仍然要說,老冰所提的理論,因其科學,所以人性,其實是適用每一個人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坦然面對考試,它才能將它的健康之處,和樂趣之處向我們呈現。
之所以會為考試所苦,很可能因為沒有心態上沒有更好地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關系。考試,是驗証這種關系的一種途徑。
有時候,與其說考試檢驗知識點,不如說它檢驗心理水平。雖說我們強調備考要緊張、勤奮,但這勤奮並不等於對考試結果的患得患失,前者是投入,后者卻是空虛;前者是心無旁?,后者卻是依賴外界的評價。
說了這麼多,我其實只是想說,在不得不考試的情況下,抱怨制度、抱怨分數至上、抱怨壓力大……什麼的,全是沒用的廢話,除了給這個不堪負荷的星球上增加負能量之外,沒有任何作用。當我們不得不做一件事的時候,就盡量發掘和正視這件事的好處吧。在我們不得不考試的時候,就讓“為考試而考試”的心態滾蛋吧。我們就全心全意把考試看成一次幸運的際遇、一次自我完成的過程、一次自我提升的機會。就好比……當我們不得不開會的時候,就不要在開會過程總想著上廁所啊畫小人這些事了,干脆開放自我充分地與會議精神作能量交換,說不定還能真的有思維碰撞,說不定最后能做到全場沒尿點。當然,這個比喻不倫不類,可以忽略。
考試有些什麼正能量呢?說到底,它的意義在於促進和輔助學習。而學習這件事,我始終覺得,它不但是終身制的,而且是僅次於呼吸的、與吃喝撒拉睡同等重要的一件事。
所有有所作為的人都保持了終生學習的習慣。學者自然不用說了,陳寅恪瞎了之后還費十年時間,研究撰寫85萬字的百科全書式的《柳如是別傳》。顧頡剛就更經典了,動不動就制訂一些要費20年甚至30年時光來完成的大計劃,然后無論魏晉不知有漢,自稱“追求智識欲望在我心中震蕩得非常厲害,仿佛渴驥奔泉”,這句話我再翻譯一下,就是說:“不學習就會死。”
不要說這些比較悶的學者,就算那個以美麗的愛情故事流傳在后人心目中的林徽因女神,其實也是一個典型的學習狂,她臥病在床的一年裡還能做了這麼多事:創辦清華建筑系,參與國徽設計,革新景泰藍工藝,護衛城牆牌樓,講授專業課程,指導畢業論文,編專著,發文章,翻譯蘇聯專著,甚至還想研究《詩經》和《楚辭》的語言問題。
就算說說當下、身邊的,隻要活得有點質量的人,不管他自己怎麼吹噓他以悠閑為人生的最高圭臬,但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在他的所謂悠閑中,他也充分地學習著。就比如那個以蹂躪古人出名的作家的咪蒙,她說她自己哪怕看韓劇也要按暫停來記錄台詞、看美劇也要分析對話有幾種有趣的方向,所以,哪怕她聲稱自己有多麼喜歡吃喝玩樂,我還是要把“學習狂”這個標簽,鄭重蓋在她的名字之上。
最后,一個真正善於學習的人,不會怵考試。怵考試的都不是真正愛學習的。真正愛學習的人,注意力都在“學習”這個過程中,就是禪宗所說的“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的意思,他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得到,以至於沒有余暇過慮其結果。考試於他,只是學習過程中順便完成的一個程序,分數神馬的,就可以浮雲了。
盡管有很多聲音否定“隻會讀書”的人,但真正具備學習能力的人跟“書呆子”是不同的。學習能力,意味著好的思維習慣、邏輯能力、觀察力、歸納總結能力……足以使一個人的一生保持優秀。為了不要使這文章過長,似乎不能再展開細說了。無論如何,優秀是一個習慣。比如說,村子裡農活最好的農人,工廠裡手工最好的工人,一個團體裡最有力的骨干,他們,歸根到底,也只是習慣了優秀的學習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