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上海姑娘”卸妝了,“返鄉筆記”謝幕了

2016年02月19日08: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評論:“上海姑娘”卸妝了,“返鄉筆記”謝幕了

  那個被年夜飯嚇跑的“上海姑娘”終於卸下了面具。整個春節,她都活躍在輿論頭條的位置,無數人在圍觀並剖析她和江西“鳳凰男”的愛情有沒有未來,以及該不該有未來。到頭來,“上海姑娘”被証偽了,這徹徹底底是一個杜撰出來的故事。

  並非所有人從一開始就相信“上海姑娘”的真實存在。沸反盈天的爭論裡,早就有人循著蛛絲馬跡質疑女主角的真實性。時至今日,媒體已經証實,這起“婚戀故事”是網絡推手炮制出來的,但動機尚未明確。有“好事者”繼續扒皮,真正的得利者可能是江西“鳳凰男”的原型,因為他要回鄉創業,這出網絡熱劇可以為他賺足眼球。也有人分析說,編造這種假新聞,其用意是告誡那些上海姑娘:看,與外地男拍拖有多麼不堪呀!

  一個來去無蹤的“上海姑娘”,一張黑??的餐桌照,一起有諸多破綻的“事件”,就這樣在寡淡的春節假日裡戰勝了“咻咻咻”的紅包,把輿論場攪得風起雲涌。借助這樣一個有關“愛情與面包”的議題,人們可以或小心或肆意地,再次蹚入那條暗潮涌動且深不見底的河流——這條河流中涌動著城市與農村、貧窮與富有、階層與婚姻、地域與性格、修養與歧視等種種沖突和矛盾。

  那些善於從情感層面感知世界的觀察者,當然不會放過如此鮮活的案例。在婚姻的場域內,門當戶對是古老而正確的教導,哪怕是被現代文明浸潤多年的人,也會用“精神匹配”來暗示“門當戶對”的重要性。只是,門當戶對又不是唯一的婚配標尺。身份差異下的高攀或下嫁,如果成就了愛情,那便成為絕世佳話﹔倘若遭遇了坎坷暗流,勢必要被炙烤晾晒並以此警示后來者。

  很多網友批評“孔雀女”無教養。作家陳嵐就在微博、朋友圈裡力挺“孔雀女”,她說,“有穩定的階層及其文化積澱的社會中,原本不應有這樣巨大的地域文化差異,更不應有因戶籍資源而產生的發展差異。這種制度式的差距,不應該讓一個逃跑的上海姑娘,用道德埋單。”

  即便是虛假的杜撰,為何故事的主角偏偏是“上海姑娘”?在圍觀這起“逃飯糾紛”時,一個從東北小城走出來的好友說,如果逃飯的是東北姑娘,她會不會獲得更多諒解?或者多一些人甚至會因為“東北姑娘就這麼率直”,而減少有關教養、歧視的爭論?之所以是“上海姑娘”而不是“東北姑娘”,“標簽”無疑在推波助瀾。

  從根本上來說,這一事件是個隱喻,它真真切切反映了中國農村和中國城市的距離。“上海姑娘”是虛假的,但故事中“上海姑娘”所逃離的村庄卻是真實存在的。

  那些村庄到底是一幅什麼景象,人們並不陌生。幾年前,專欄作者熊培雲曾著書《一個村庄裡的中國》,通過講述家鄉的歷史嬗變,來記錄中國鄉村的淪陷與希望。與此同時,這幾年每年春節前后,各種各樣的返鄉筆記也會噴薄而出。

  鄉愁是一種怎樣的存在?故鄉離你到底有多遠?“返鄉體”似乎正成為一種無門檻寫作文體,很多人都在抒發著自己對故鄉深沉的愛與恨。2016年春節,經過“上海姑娘逃飯”的刺激,有關鄉土淪陷與希望的爭論便更加激烈。

  真實的農村從來沒有主動隱藏過自己,但繁復的鄉愁似乎隻有在春節前后才能被激發。盡管各種鄉愁文章頻頻刷爆朋友圈,但能真正引發共鳴的返鄉筆記卻越來越少。相反,執筆者的深情,卻被圍觀群眾斥為矯情﹔執筆者對農村的關注,卻被諷刺為“消費”。

  有關故土的惦念,已經在輿論場裡“分裂”。是返鄉筆記的執筆者不夠認真麼?未必。鄉愁還是從前的鄉愁,為什麼圍觀者的感受已今非昔比?從各種輿情反饋來看,受批評最多的,是返鄉筆記已不是平視的記錄,而是俯視的評判。

  從信息傳播規律來看,當下這種“一到過年農村就出新聞”的狀態,本身就不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難怪網友調侃,“春節過后,又到了一年一度媒體人舉報老家青年上網打牌不務正業,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時間了”。返鄉筆記中呈現的問題未必虛假,但這些真實的“農村問題”為什麼不能引發正向認可,卻被網友認為是一種新的標簽化解讀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返鄉筆記裡隱隱約約透露著一種優越感。

  之所以會有優越感,是因為我們難有真正的鄉愁。在大多數國人心中,故鄉只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想象性存在——身在故鄉時,它不是你中意的那一款﹔當你有能力遠離它並在遠方謀得前程時,再回首打望,看似悲憫的惦念裡,其實潛藏著你終能逃離的小確幸。

  厚道一點說,那些批評其實是在以另一種方式說明,返鄉筆記的價值正在被稀釋——當它早已完成“發現農村問題”的功能,而又無力擔負建設農村的“使命”時,便很難繼續在輿論舞台上把守“頭條”的位置。於是,各種返鄉筆記隻能淪為一種季候性的輪唱,它能獲得的掌聲也越來越稀薄。

  春節結束了,“上海姑娘”卸妝了,“返鄉筆記”謝幕了。但你抬頭觸碰到的柳枝已經發芽,是的,春天到了。你生活著的城市未曾在冬天裡衰老,願你生活過的鄉村能在春天裡繁盛。

(責編:黃維、李岩)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