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二月節日多:中和節 春龍節 花朝節

韓養民

2016年03月06日10:21  來源:西安晚報
 
原標題:仲春二月節日多

  本版插圖 趙國明

  中和節

  農歷二月一日為中和節,興於長安,始於貞元之初,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適。

  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亂之后,唐德宗改元“貞元”。他認為,三月有上巳節,九月有重陽節,而二月正是天氣由寒轉暖、萬物復蘇、農事開始之際,卻沒有一個節日,實在說不過去,於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見。李泌為京兆(今西安)人,歷仕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威望很高,他覺得德宗所說頗有道理,為此他建議:廢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為節的舊例,改貞元五年(790)二月一日為“中和節”﹔這一天,皇帝要賜宴群臣,並賜給他們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獻農書,表示務本﹔民間要用青色的袋子裝著谷物及瓜果種粒,互相贈送親友﹔村社居民要釀制宜春酒來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禱豐收等等。德宗聽了十分高興,完全採納了李泌的意見,立即頒布了一道詔令,以貞元五年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同時規定,每年此日給官員們放假一天。

  唐代宴會總少不了賦詩樂舞,中和節宴亦復如此。德宗李適喜歡作詩,在中和節曲江宴會上,皇帝賜御制詩,百官奉和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需要指出,因中和節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為一談了。

  春龍節

  在中和節次日有二月二節,俗稱“龍抬頭”或“春龍節”。此日,北方有理發、炒豆豆之俗。千百年來,人們相信這天剃頭,就能精神飽滿、心情舒暢、時時吉祥。一年之中,此日理發店的生意最好。

  是日晨,以棍敲鍋沿曰震虫﹔以彩紙等穿成串吊於房梁,謂之“穿龍尾”,寓龍尾下垂,龍抬頭之意。當日,吃餅者曰“食龍鱗餅”﹔食面者曰“食龍須面”﹔吃菜團子曰“食龍蛋”。婦女該日不做針線活,恐怕傷龍眼。讀書人是日始進書房,謂佔鰲頭。這些習俗均與古代敬龍、崇龍、祭龍之俗密不可分。北方人相信二月二日是“龍的生日”。另外,此日各地還有廟會,如北京黑龍關有二月二廟會﹔陝西耀縣藥王山,二月二日舉行藥王山廟會等等。

  龍抬頭之日,京都長安有挑野菜之俗。仲春二月,正是春暖花開時節,楊柳吐翠,遍地野菜。此時,人們走出家門,挖野菜成為一時的風尚。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說:“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極盛。”早春二月,曲江園林,碧波蕩漾,薺菜鮮嫩,是人們挖野菜首選之地。長安市肆也有賣薺菜者。權傾一時的宦官高力士,唐肅宗時失寵,被放逐充軍貴州,路過巫州見山谷多薺菜,卻無人吃。他感嘆道:“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

  長安的二月二日挖野菜之俗到了宋代變成了挑菜節,宋人張來有《挑菜》詩寫道:“久將鬆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這是宋人二月二日挑菜習俗的真實寫照。

  二月二日,也是迎富之節。古人正月末“送窮”,二月二日“迎富”。明人謝肇淛在《五雜俎·天部》中說:“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謂之迎富。”迎富之俗到了宋代更為流行,宋人魏華富《迎富》寫道:“才過結柳送窮日,又見簪花迎富時。誰為貧軀竟難逐,素為富逼豈容辭。貧如易去人所欲,富若何求我亦為。裡俗相傳今已久,漫隋人意看兒嬉。”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宋代迎富之俗和時人的心態,是迎富詩中的佳作。

  二月二日還有“開筆禮”,值得一敘。相傳二月初三為文昌神的生日,凡求科舉登第者,都要敬奉文昌神。而在此前一日,即二月二日,要為學童舉行“開筆禮”。行禮時,要拜孔子像,之后由啟蒙老師用紅色朱砂在學子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稱“點聰明”。這裡的“痣”與“智”相通,有開啟智慧之寓意,從此眼明心亮,好好讀書。那時讀書人要行四個大禮——“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的“開筆禮”是人生第一大禮,從此學童就正式入學讀書。

  花朝節

  農歷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人們稱此日為“花朝節”,亦稱“華朝”。唐人《提要錄》:“二月十五為花朝。”花朝節至遲定型於唐代毋庸置疑。由於氣候不同,各地的花朝日也不盡相同,除農歷二月十五日外,還有二月二日說、二月十二日說及二月十三日說。清人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宋代二月二日為花朝節,此風由洛陽興起的。

  另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扑蝶會。”每逢花朝節,人們剪五彩紙粘在花枝上,“賞紅”“賀花神”。

  武則天執政時常住陪都洛陽,每逢花朝節(農歷二月十三日)她都會游園賞花。同時令宮女採集百花,將其與米一起搗碎,蒸熟后分賜近臣,名為“百花糕”。

  花朝節,庶民百姓也走出家門,挖薺菜做羹。薺菜是撥開春之門的使者,自古以來是蔬菜中的鮮品。當時民間盛行以薺菜作湯,其味鮮美無比,至貧之家亦可制作。此湯頗受百姓歡迎,美其名曰“百歲羹”。此名別致文雅,令人回味無窮。

(責編:鄒菁、李岩)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