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雲中君》很特別:將男神畫成曼妙女子

2016年03月15日19:33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傅抱石《雲中君》很特別:將男神畫成曼妙女子

  元張渥《九歌—雲中君》

  國畫大師傅抱石於1954年創作的《雲中君和大司命》(下文簡稱《雲中君》)將於一年內進行亞洲范圍內的多地巡展。美術史上的古畫對雲中君和大司命的描繪,呈現的均是男性形象。與之相比,傅抱石的《雲中君》很特別:傅抱石不僅將以往《九歌》題材中的“雲神”雲中君畫成曼妙女子,還與大司命同框“談戀愛”。昨天,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知名藝術批評家杭春曉向記者講述了這幅名畫創作時的背景,並明確指出《雲中君》的誕生與郭沫若對《九歌》的解讀密切相關。傅抱石是以郭沫若寫的《屈原賦(今譯)》為藍本,創作了《九歌圖冊》及兩幅同名的《雲中君》。

  對比古畫

  將男神畫成曼妙女子

  美術史上,不少名家以《楚辭——九歌》為依據進行創作。最早可追溯至宋人李公麟,元代的趙孟頫、張渥、錢選均曾畫過﹔到明末清初,由於社會動蕩和政治變遷,該題材蔚然成風,為史家看重的屬蕭雲從的版畫《九歌圖》。

  從歷代各家關乎《九歌》的傳世作品來看,盡管不同畫者風格不太相同,且藝術水准也有高低之異,但在人物性別的設定上,幾乎沒有太大出入,尤其是對雲中君和大司命的描繪,呈現的均是男性形象,特別是在張渥的傳世作品《臨李公麟九歌》(現藏於吉林博物院)中,大司命甚至是上了年紀的“老頭”。

  反觀傅抱石所畫的《雲中君》,同樣是充滿了浪漫主義想象的作品:大司命乘龍持劍,英姿勃發﹔雲中君御輦凝神,鎮定自若。傅抱石不僅將以往《九歌》題材中的“雲神”雲中君畫成了飄逸的曼妙女子,還將持杖須眉的“壽神”大司命“減齡”為俊朗的青年男性,並讓他倆同框。

  作品解讀

  傅抱石一年三幅《九歌》題材

  《雲中君》創作於1954年。值得關注的是,除了這一件作品,同年,傅抱石就“雲中君和大司命”題材創作的作品還有兩幅,其中一幅為藏於中國美術館的十開《九歌圖冊》,另一幅為同年創作的《雲中君和大司命》軸,后者曾於2013年現身保利春拍,當時底價為兩億人民幣。

  杭春曉將這一次現身的《雲中君》與傅抱石的同名作品進行比對時發現,“兩者中的人物形象幾乎一致,均是將《九歌圖冊》中的單頁上的雲中君和大司命合到一張作品中,只是挪動了一下空間關系,變為兩幅”。

  “在古代繪畫中,從未出現過雲中君和大司命放在一個場景中的情形,‘談戀愛’就更不可思議了”。一位書畫研究者表示。

  郭沫若浪漫解讀《九歌》

  在《雲中君》誕生前一年的6月,郭沫若寫就的《屈原賦(今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他在《九歌·解題》裡寫道,“……第二種是歌者或祭者向女神求愛,如《雲中君》《少司命》(這兩位都是女神)﹔第三種是男神向女神求愛,如《大司命》(大司命追求雲中君)、《河伯》(河伯追求洛神)……”這種解讀,讓原本為祭祀神靈時所唱的《九歌》,變為世俗中描述男女之愛的“神曲”。

  杭春曉認為,“不論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還是畫中具體描繪的內容,傅抱石無疑是以《今譯》為藍本,創作了《九歌圖冊》及兩幅同名的《雲中君》”。1954年2月14日,傅抱石致郭沫若的一封信中的言詞,進一步確定了杭春曉的說法,“數月來除研究工作之外,創作方面為《九歌》之經營,系以我公譯文(《屈原賦今譯》)為主,從形象表現,唯公譯最好設計構圖,已完成七幅”。

  在創作途中,熟知傳統的傅抱石也很糾結,不過他最終選擇尊《今譯》精神,“約自去冬起,遇暇即執筆為之,全部形象均以《今譯》為依歸,中間亦曾多次遇到困難(如大少《司命》、《雲中君》、《國殤》等章),揆之舊圖,出入實多。拙作除《東皇太乙》外,均作年輕人形象,蓋幾經揣摩尊譯精神,未審當否耳?”他在1954年10月23日給郭沫若的一封長信中如是說。

  創作背景

  與郭沫若私交好作品多有其題詞

  在傅抱石遺留的書信中,不少與郭沫若有關,二人私交甚好。

  1933年,傅抱石留學日本,決心完成一部完整的中國美術史。為此,他經常去拜訪流亡日本市川的郭沫若,向他請教有關古文字方面的問題,受到郭沫若的鼓勵。通過出版的私信得知,在往后的30年時間中,兩人交往頻繁,傅抱石遇到問題時郭沫若幫他解決,心情郁悶時也經常向郭沫若去信件傾訴。

  除了信件之外,傅抱石不少作品也得到了郭沫若的題詞。1942年6月,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屈原》在重慶公演,這部僅花十天趕出的作品在當地引起轟動,周恩來評價《屈原》為“表達了廣大人民對國民黨反動派壓迫人民的控訴”。時年38歲的傅抱石受這部作品的感染,揮毫創作了《屈原圖》。郭沫若看完這幅畫后連稱,“畫與歷史劇有異曲同工之妙”,並且為其題寫了長詩。

  同年年底,“傅抱石教授畫展”在重慶舉行,“一百幅作品裡有一半有郭沫若的題詞”。杭春曉說,“傅抱石每有新作,便會拿給郭沫若過眼,請他提提意見”。郭沫若曾評傅抱石於1944年創作的巨作《麗人行》“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

  特殊背景下“傳統”畫家的選擇

  盡管私交甚好,不過,這一點並非是傅抱石忠實於《今譯》的根本原因。杭春曉說,“從1942年創作首幅《屈原圖》開始,就能看出傅抱石善於處理藝術創作與所處時代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畫面臨巨大的考驗,美術界提出了“改造中國畫”的口號,倡導畫家們以“寫生”的方式描寫實景。而“像傅抱石這樣創作傳統題材的畫家,一開始內心是糾結的”。據杭春曉考証,為了找到出口,傅抱石於1950年開始以毛澤東詩詞開展藝術創作,“很顯然,當時的時代背景,這種作品有著天然的可行性”。

  然而,傅抱石以往端午節都要畫的“屈原題材”,如何在新時期取得時代的認可?無疑,《屈原賦(今譯)》是他首選文本,“因為《今譯》中描繪的浪漫主義意境已符合當時社會的需求”。1942年話劇版本所構建的屈原已將傳統文化中清高自詡的文人,轉化成了愛國忠君的象征,“新時期再畫舊社會那樣悲情的形象明顯不合時宜。而描寫愛情的《九歌》似乎更加可行,也符合‘改造中國畫’的精神”。

  在杭春曉看來,不論是《九歌圖冊》還是《雲中君》,“都不單單是一件技法高超的畫作,更應將其放到歷史語境中,它們反映一段精神史”。(記者易小燕)

(責編:王鶴瑾、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