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6旬老翁編寫《泉州俗語》 冀重拾閩南方言童趣

2016年03月18日18: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福建6旬老翁編寫《泉州俗語》 冀重拾閩南方言童趣

  “豎立像東西塔,倒下像洛陽橋、?雞引公名……”在成排的閩南紅磚古厝裡,一句句富含生活哲理的古朴方言傳來,演繹著閩南代代相傳的家庭故事。不過,這種象征著童趣的民間俗語,在高樓大廈取代庭院小戶的過程中,不少農諺、俚語已瀕臨失傳。

  “樂匯成篇民間詞,傳承千年古俗語。”福建泉州6旬老翁葉勝陽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地方方言日漸式微的大環境下,他自費編寫了一冊《泉州俗語》,希望能夠喚起年輕一代對逐漸丟失的方言的重視。

  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台灣地區外,還傳播到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海陸豐地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葉先生編寫的《泉州俗語》一書共選擇了1200條,涵括生活、生產、教益、典故、禮儀、諷刺等6大類古朴俗語。

  “這些成語俗諺是祖輩長年累月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得出的。”葉勝陽坦言,由於他長期在農村工作,跟基層農民、老年人接觸較多,對部分泉州俗語耳熟能詳。而他發現,如今很多本地小孩已經不會講閩南語了。而他自己如今臨近退休,工作時間縮短,就想把多年來的生活積累整理成冊。

  他告訴記者,他七八年前就有了這個想法,經過兩年多的准備、收集,隨后又整理了大半年,近日書本面世。書中除了用閩南語對應的方言文字寫出外,部分還利用諧音字詞書寫。此外,他還對俗語中個別字詞的生僻用法進行注解,以及對俗語進行大致分類。

  “這些俗語體現了較為明顯的地域文化。”葉勝陽透露,像“老爺有聲、古樓照拆”等包含地方建筑的俗語一樣,當地方言也形成了一些詼諧、簡潔的說法,寓教於樂,其中包含了不少地方掌故、人物故事、地方習俗和思維方式等。

  “這些俗語在60歲左右一輩人中,或許還熟悉﹔而40歲左右的人隻能懂一半左右了﹔對年輕一代而言,已經很少有人能夠懂得全部意思。”葉勝陽認為,目前雖然當地不少幼兒園,乃至中小學已經開始重視起孩童的方言教學,但閩南語大環境依舊不容樂觀。

  在閩南語傳播迅速的海峽對岸——台灣,伴隨閩南語歌曲的風靡,台灣的閩南語保護和傳承工作也走在了前頭。台灣相關文化部門公布數據顯示,在台灣可以書寫的閩南語從之前的300字達到現在的將近600字。

  葉勝陽覺得,閩南語在海內外其他地方“生根發芽”的同時,泉州作為閩南語的主要發源地,也應重視起閩南語的傳承與發展。因此,他編書的同時,還自費出版了500冊,除了贈送給熱愛民俗的親朋好友外,還送到當地的圖書館。

  他告訴記者,目前老一代人依舊是閩南語的“生力軍”。而他們大都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時期,按照閩南習俗,他們跟孫子、孫女呆的時間比較長,如果他們手邊有一本能夠教授孩童的民間俗語讀本,可以讓孩童從小就接觸部分不常見的閩南方言,加深新生代對閩南語的理解,也更好傳承了方言。

  記者從當地教育局獲悉,近年來,不少推廣閩南語傳承的活動已經在廣泛開展,代表閩南文化“重頭戲”的閩南語將由此得到保護和傳承。而隨著“閩南文化進校園”、閩南民俗表演不斷深入,閩南語的內涵也逐漸被挖掘。(廖靜)

(責編:王鶴瑾、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