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新解:"跟帖"和"點贊"成全《三國演義》?

2016年03月23日08:31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跟帖”和“點贊”成全《三國演義》?

新版《三國演義》中趙雲劇照

裴鬆之(資料圖片)

官渡之戰(資料圖片)

史上

文/劉黎平

網絡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文章的發布者未必是最權威者,如果離開下面的跟帖和點贊,趣味性和知識性很可能會大打折扣,因此打開帖子或微文的時候,往往有一半的動機是看評論和跟帖。

網絡時代如此,其實古代紙質書時代也如此,網民喜歡點贊和評論,古代的學者也有類似行為,而且,對於文化的升華,對於史料的補充和糾正,幾乎是在這些看似瑣碎的“跟帖”中完成。這種方式在古代叫“注”,為古書做注,其實就是現在的跟帖和點贊。可以說,如果沒有這種方式,也許就沒有我們中國偉大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緣起

史學“神帖”《三國志》太簡略

喜歡跟帖做注解,一向是我國學者的嗜好,從孔子開始就有苗頭。孔子說過:“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換成潮一點的話就是:我孔丘膜拜古代的“大咖”,自己不開帖子寫文,就喜歡給大神們的帖子點贊,能在后面跟跟帖子,也覺得蠻有成就感的。因此,他一生的主要工作,除了教育,就是整理上古“大咖”們的“神帖”,例如整理“神帖”《詩經》,偶爾在后面來個“點贊”,說聲“思無邪”。

孔子唯一算是寫出來的著作,就是《春秋》,簡短得如同一條條微信,水平高的人看得津津有味,水平低的人就會納悶:“寫的都是些啥?怎麼沒故事呢?”你要故事?行,於是有了“大跟帖”《左氏春秋傳》,寫得天花亂墜,不厭其煩,故事一串接一串,小說似的,看得關羽夜不釋手。你以為關公秉燭夜讀《春秋》是因為要備考嗎?其實他讀的不是《春秋》,而是關於《春秋》的“跟帖”《左傳》,他看那些“點贊”和補充看得津津有味,上癮了,換現在,關將軍也是個“刷屏”達人,當然,這是有文化高度的“刷屏”。

接下來我們進入主題,關於三國。三國史恐怕是我們國人最熟悉的歷史,這要感謝《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是怎麼來的呢?其直接的源頭就是名列二十四史的《三國志》。

不過,如果你打開《三國志》這個“帖子”,可能要失望了,《三國演義》裡很多有趣的故事,在這裡壓根找不到。《三國志》最大的特點就是簡略傳神,這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歷史嘛,也是故事,把故事給砍了,誰有興趣看?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算是三國史的見証者,他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是同事,親眼見到蜀國是如何滅亡的,而且他父親還參加過街亭之戰,因為失職,馬謖被斬,陳壽老爸被剃頭。因此,陳壽記錄的三國史應該是可靠的,他本人也被譽為“良史”,也就是史學界的“大咖”。

《三國志》記錄得很簡略,這在當時是沒問題的,因為還有其他一些史書作為參照,有些史料在《三國志》裡看不到,或者語焉不詳,不要緊,你可以看“鏈接”。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三國志》有關的一些“鏈接”過跟三國史相關聯的一些其他著作也在漸漸失傳。陳壽死后一百三十多年,是南北朝時期,有個三國史的粉絲,名叫裴鬆之,特有責任感,他對南朝宋的皇帝說:我們得趕緊把關於《三國志》的那些“點贊”和“跟帖”給搜集起來,免得子孫看到的是一部殘缺不全的三國史。宋文帝說:行,我撥款,給人給場地,你盡管去做。

於是,《三國志》的“跟帖點贊搜集小組”成立,組長自然是裴鬆之,他們的工作就像蜜蜂一樣,搜羅材料,然后一條條粘貼到《三國志》的后面,保存史料,裴組長也是以蜜蜂比喻自己的工作:“蜜蜂以兼採為味”。

特點

三國史因“跟帖”而生動起來

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記錄,因為記錄者的差別,會有很大的差別,換個角度去看,可能會有想象不到的趣味,因為記錄者多了,角度多了,材料也就多了,故事自然就多了。

《三國志》記載的“官渡之戰”,當然也是生動詳實,驚心動魄的,其中老曹如何親自充當敢死隊隊長,冒著危險前往烏巢燒糧倉,陳壽的“帖子”裡記錄得毫不含糊。不過,在主文的下面,還粘著一條“跟帖”,這條跟帖透露了一個八卦:當初老曹有個哥們叫許攸,本來是袁紹的員工,因為和老板鬧翻了,半夜三更跳槽去投奔曹操,老曹鞋子都沒穿就出來迎接。老許要考驗老曹的誠心,就問老曹還有多少糧食,老曹不老實,先說能支撐一年,接著說還能支撐半年,最后說隻能支撐一個月。還是許同學戳破老底:“糧谷已盡。”這條八卦“跟帖”是誰發的?是東吳人發的,叫“曹瞞傳”。裴鬆之趕緊將它貼到曹操傳記的下面。

公元219年,曹操在漢中與劉備爭戰不利,於是撤軍,《三國志》的記載很簡單:“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然而,下面浮出一則帖子,神秘兮兮地說:你們知道老曹撤軍的意圖是怎麼促發的嗎?那是某天用餐的時候,老曹拿著個雞肋反復念叨“雞肋、雞肋……”主簿楊修智商高,就說趕緊撤軍吧,曹丞相說雞肋,就是說漢中這地方可要可不要,如同雞肋一般,“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這條“跟帖”是西晉時期的司馬彪發上來的,“跟帖”的題目叫“九州春秋”。司馬彪是司馬懿的侄孫,是西晉皇室朋友圈子裡的人,消息應該不會離譜。

這兩件趣事,在陳壽的《三國志》裡根本就沒有記載,想一想真是冒冷汗,如果沒有裴鬆之那不厭其煩的如蜜蜂採蜜般的整理工作,《三國演義》得缺了多少生動曲折的情節啊!在這裡,我們要給裴鬆之老師“點贊”。

再說趙子龍,誰不知道子龍大哥的威名啊,一身是膽,威懾敵軍。然而,如果隻看陳壽的《三國志》,趙雲大哥的一生恐怕就黯淡無光了。陳壽筆下的《趙雲傳》,分明就是一份簡歷,一份履歷表,既沒有水分也沒有養分,似乎什麼業績也沒有,僅僅給了一個評語:“強摯壯猛”。感謝裴鬆之吧,他找到了子龍帥哥的相關鏈接,發現趙子龍長得威猛,“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而且還英勇善戰,漢水一戰,單槍匹馬守住營寨,讓十萬曹軍不敢近前,史上擲地有聲的“子龍一身都為膽也”就是從這個“跟帖”裡面來的。感謝這條名為《趙雲別傳》的“跟帖”,沒有讓一位英雄的光彩被掩蓋。是金子總會發光,不過,沒有有心者的發掘,那光芒也不會讓人看到。這條“跟帖”是可信的,司馬光也把它復制粘貼到《資治通鑒》裡。

疑惑

“跟帖”裡的“空城計”靠譜嗎?

稍微了解三國史的人都曉得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能不真實,隻能當小說看。不過,別以為這個故事不靠譜,它還是有一定依據的。“空城計”不是羅貫中的精心創作和虛構,它也是從“跟帖”和“點贊”裡提煉出來的。

在諸葛亮傳記的后面,有條“跟帖”叫《郭沖三事》,裡邊有這樣的記載:“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洒。”司馬懿驚疑不定,不敢貿然進兵,猶豫稍許,於是撤軍,“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被趣山”。

對於這條“跟帖”,裴鬆之本人立即“跟帖”辟謠,說這事荒唐不靠譜,不符合軍事常識。而且郭沖的這條“帖子”,還轉發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懿的兒子看自己的老爸這麼被諸葛亮逗著玩,難道不會生氣嗎?

不管靠譜與否,還是得感謝郭沖,感謝裴鬆之,為以后的演義保留了這麼珍貴的故事素材。

再換個角度而言,裴鬆之和三國相去一百三十多年,而郭沖還是三國末期的人,親自見過司馬懿的兒子,他或許能得到更權威的消息,誰能保証司馬懿偶爾泄露自己的糗事,不被記載呢?“空城計”也未必完全是空穴來風。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