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漢字的中國人本應該是天生的藝術家,因為我們從小就在圖像教育的環境中成長。可現在教小學生寫漢字卻是按筆畫多少來教———這種教法真是很致命的。
童蒙就是兒童尚未開啟智識的蒙昧時期。廣義地說,沒有開啟心智的人,不分長幼,皆可視為童蒙,故東晉的葛洪 《抱朴子·詰鮑》 說:“且夫遠古質朴,蓋其未變,民尚童蒙,機心不動”。所以,成年人不學習,則心暗智愚,他們同樣也需要像兒童那樣學習。
開啟童蒙從識字開始。所以,識字不但是學習的初階,也是開智的基礎。顯然,如何開啟童蒙教育便顯得至關重要。前些日子,我在書店見到一部線裝 《論語》,打開一看,每頁的上半邊是白描圖,用來表現下半頁的文字內容,圖文並茂,讓人一看就懂。而文字部分,大字是正文,夾行小字是注釋,解說字義,闡釋文意。這是一本很好的童蒙教材,其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在開啟童蒙方面是非常用心的,思慮周詳。
《論語》 開篇論述的就是學習。第一段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大家耳熟能詳,經常侃侃而論。我曾經幾次在大學課堂上請同學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好多同學給的答案是:讀完書要經常溫習。為什麼要溫習呢? 是因為復習了,考試便能得高分,興高採烈,“不亦說乎”? 可是,這樣的應試教育,學生在高考前的高三階段猶如煉獄,怎麼會“不亦說乎”呢? 應該是“不亦苦乎”才對呀!
可事實上,當時追隨在孔子身后的學生確實很高興。為什麼呢? 說明我們今天的解釋不符合孔子的意思。問題主要出在簡體字上,因為“習”字被簡化了,它不是繁體字的“習”。可以發現,“習”字的上部是一雙翅膀———“羽”,下面是一個“日”。太陽出來了,母親帶著孩子學飛,因此“學而時習之”。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讀了書就應該去實踐它,在實踐中獲得領悟,豁然開朗,無比喜悅。
如今,很多學生常常會錯文意,這恰恰說明今日的語文教育出了問題。在我看來,現在的漢字教育並不成功。教習漢字的語文課本,基本是按照筆畫多少來編排的。小孩子學寫字,是從“一、二、人、丁、工人”這些筆畫少的字開始,再逐漸增加到筆畫多的漢字。我們總是以為,筆畫少的字孩子好記,而筆畫多的漢字寫起來容易寫錯。如果根據這個思路,那漢字就變成了純粹的符號,和拉丁文沒有本質的區別了。如此一來,中國人實在太累了。試想,英語國家的人隻要學習26個字母,而我們至少要學習3000到5000個字母,怎麼記得過來呢?! 所以,小孩子寫錯別字不足為奇。
可這種對漢字的理解和教法是很致命的,可以說是把中華文化的靈魂給閹割掉了。從古代開始的兩千多年來,教授漢字都不是這樣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童蒙教材 《三字經》,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初”“性”“善”論筆畫都不少;《千字文》 開篇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黃”和“荒”就更難寫了。這就是古人編的童蒙教材,並不考慮漢字的筆畫。為什麼他們敢這樣做,不怕兒童接受不了嗎? 其道理就在於漢字本身的特點。
漢字是象形文字,每個字都是一幅畫。例如“馬”,上面就像馬背上的鬃毛,一筆到底的曲筆,像馬的身形,而下面四點像奔騰的馬蹄。寫起來多麼富有想象力,也多麼優美。再比如“島”字,鳥下面是山,為什麼? 因為鳥不能站立在水面上,這表示四面是水,中間凸起的陸地,也就是水中的山,多有詩情畫意。老師講明白了,兒童聽得津津有味,馬上就能記住,何必拘泥於筆畫多少呢?! 拘泥筆畫完全背離了漢字的正確教法,更把中國文化的特點給抹殺了。寫漢字的中國人本應該是天生的藝術家,因為我們從小就在圖像教育的環境中成長。古代中國確實如此,中國畫作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可自從按照筆畫教授漢字以來,我們繪畫藝術的世界地位又如何呢? 一個藝術的民族變得沒有美感,眼裡無畫,胸中沒詩,能說童蒙教育成功嗎?!
2
光讀圖識字是不夠的,由圖及義,傳授“自然”之道,學習如何做人,立身為本,這是童蒙教育的進階。
童蒙教育從讀字發軔,從美麗的圖像邁向抽象的字義,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兒童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而且從小就烙印在腦袋裡。中國古代男尊女卑,那麼“婦”字怎麼寫呢? 女字偏旁表示性別,右邊是一個掃帚,男主外,女主內,拿掃把打掃家庭。發什麼音呢?“服”,服從的服,意思是女性要服從男性。可見,在文字釋義的時候,就已經把男尊女卑的觀念深深地銘刻進腦海裡。
魏晉時代的思想家嵇康 《游仙》詩:“授我自然道,曠若發童蒙”。顯然,光讀圖識字是不夠的,由圖及義,傳授“自然”之道,學習如何做人,立身為本,這是童蒙教育的進階。《論語》 第一章是 《學而》,講的全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道理和行為規則,如孝悌、忠厚、誠信、仁慈、和敬、謙恭、守禮等,立身處世才是學習最重要的根本。所以,孔子把學習的進階歸納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在做人和學習知識的次第上,孔子堅持的是培養人的人本主義。這是儒學的根基,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強調五個方面:仁、義、禮、智、信。
“仁”,是發自內心的慈悲,是胸懷,是情感。沒有對人的關愛,如何與人相處?!“仁”還是情商,一個人和其他人相處,一群人要融合相處也考驗各人的情商。
“義”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沒有原則的人便是牆頭草,根本立不起來,也不可信賴。人與人相處,要有情商,情商需要靠“義”來維持。沒有義,就隻有利,利是走不遠的。
“禮”是規范,上下左右相處之道,還需要“禮”來規范它,這就是秩序性。
“智”是對於天地人生的洞察而產生的根本智慧,不是拘泥於眼前蠅頭小利的小聰明。
“信”是品格。人無信不立,一直擴大到家族、團體、國家,無信皆不立,所以信是所有道德基礎。
可見,童蒙教育已經把中國的文化傳統和人的培養教育緊緊融為一體,《三字經》 也好,《千字文》 也好,都講這個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如果懂得仁義禮智信,我們給孩子應該傳授什麼呢? 我覺得,首先不是知識,知識並不那麼重要,我們應該傳授給他的是品格的培養,人生的智慧。
3
家長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榜樣,是最初的童蒙教育。可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
在如今非常喧囂的社會裡,為什麼要重視童蒙教育呢? 因為它在培養未來社會的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怎樣教育下一代,它決定了我們未來是什麼樣的社會,也會影響我們這一代的歸宿。
我們這代人經歷過“十年浩劫”那個很不幸的年代,后來又遇到拜金主義的風潮,守本分的老實人吃虧,名利地位通過爭搶獲得,有段時間甚至公開鼓勵“黃燈搶著走,紅燈繞著走”。總之,什麼法律規章都不要當真。無論團隊還是國家的管理,讓遵紀守法的人吃虧,社會就會急速地沉淪。沉淪的后果是仁義禮智信變成了刁蠻潑賴貪,國之不幸,莫此為大。在這樣的社會裡,人變得不相信道德,鄙視高尚,紛紛追求實用的技術手段,短視壓倒了遠見,利益打敗了道德。在教育方面,便是追求實用性知識的灌輸,培養孩子的時候片面追求智商,崇尚“聰明伶俐”。
雖然那個特殊的年代早就過去了,可我們的教育仍然有一些方面不太成功。它主要反映在,我們的主要精力沒有去培養孩子的人生智慧,重視對年輕一代的倫理道德教育,而是不停地灌輸“知識”。灌輸什麼呢? 你現在跟孩子講,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做一個規規矩矩的人,那麼有的家長馬上就質疑道:萬一他的同學不老實,我的孩子豈不是要吃虧? 因此,我們的父母都在教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吃虧,甚至是強人一頭,密授鑽營手法。或許家長們以為,孩子從小不吃虧,長大就肯定不會吃虧,還能在功利的社會裡“出人頭地”。
不久前,在美國發生的校園凌虐案件,幾位中國女留學生圍毆一位女生,把人家打成什麼樣子了! 身心侮辱,手段凶殘,這種校園暴力在中國沒有人真管,最多寫個檢討。在美國,圍毆同學的女生全部重判。對於公民的身心傷害不是批評教育,輕罰了事的犯規問題,而是入罪的法律問題。更加值得關注的是,我們的家長趕到美國,企圖收買受害者和証人改變証詞,用錢擺平。這就是我們“紅燈繞著走”教育的結果,以為有錢就是老
大,使橫走遍天下,咱不差錢,用利益扭曲公正。這回,這些家長領教了法律的嚴正,他們將以妨礙司法公正被提起公訴,等待嚴懲。
這件事應引發我們更多的反思,首先要反思的就是家庭教育。家長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榜樣,是最初的童蒙教育。可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更有甚者,還把邪門的做法交給子女,例如拿錢讓孩子在班級裡面收買選票等等。很多孩子的不正行為,背后有家長的身影,培養的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家庭教育中,父母親不重視孩子的品格培養,一門心思放在開發智商,使得中國的孩子其實相當可憐,沒有玩伴,沒有童趣,沒有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我有一個朋友問我:你從事了幾十年的教育,請告訴我,我兒子該不該去讀英語補習班? 我問他孩子幾歲,他說兩歲。我問,為什麼要上英語班呢? 他說,別人的孩子更小就上了,我兒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我告訴他,人生追求的應該是不要輸在終點線上,而不是不要輸在起點上。我們現在根本不是輸在起點上,而是搶跑。為了所謂的“知識”,從小拼命地灌,琴棋書畫,算術英語,犧牲掉其它的一切,就為了在考試上出人頭地。簡直是在折磨孩子,讓他從小就為了分數和高考等實用的目標奮斗。結果一旦考上大學,仿佛到了終點,一下子鬆懈了,真正成材的並不多。所謂的“錢學森之問”,問中國近幾十年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根子不就在功利主義的教育嗎?
再說我的另一位朋友,他讓孩子在高中以前順著天性成長,開眼界、重實踐,在玩中長大。快要升高中時,父親跟孩子說,你要上高中了,再往前要上大學,以后的路要自己走,你看,是不是該發奮學習了。這孩子想了一晚,告訴爸爸說,是應該讀書了。於是,他開始努力學習,進高中時,成績基本上全班墊底,慘不忍睹。但是,他有主動學習的熱情,所以很快,他的成績就飛躍式發展。而且,這孩子以前玩得多,視野寬,情商高,肯吃虧,會幫人,同學們都喜歡他,推舉他為班長。到學期末,大家選舉他為三好生。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班主任后來把本該屬於他的三好生榮譽給了別人。班上的同學知道后很憤怒,跑到學校去告。不可思議的是,就當幾十個學生跑到校長辦公室的時候,是這個孩子把大家勸回來。同學們告訴他,你吃大虧了,當上三好生,高校自主招生時會非常有利。然而這孩子跟同學說,沒必要去爭。后來一直到高三,要考大學了,孩子的家長到學校去,班主任握著他的手說,前年的事真對不起,今年無論如何都要讓你兒子當上三好生。他父親一頭霧水,回去問他兒子,才知道事情的經過。可兒子這時還是跟父親說,事情已經過去了,過去就不用再提了。他父親當時聽了什麼感覺呢? 被徹底感動了! 他發現兒子的內心那麼強大,比自己還要強大,感到對兒子可以放心了。后來,
他兒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國外著名大學。
講開智,就要開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以前國內流傳 《阿凡提的故事》,可是這個故事在國外遭到冷遇,因為裡面總是教人佔便宜、騙人,想辦法怎麼去坑人一把。這不是智慧,而是狡猾。對於兒童,我們更應該教他們厚道、慷慨、友愛和正直。
大智慧是要看透人生的本質,洞悉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古代的童蒙教育有個很經典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有個孩子掉到水缸裡面,司馬光急中生智,拿起石頭把水缸打破了,用最快的速度和最正確的方法把人救出來。這不是腦筋急轉彎,而要告訴孩子很多東西,首先生命是最寶貴的,人命重於器物;其次,遇到大事要冷靜,才能正確處理。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遇事不慌,要有定力。孔子在 《大學》 裡面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人生要懂得“止”,當止則止,不要一直往前走,不要一直滔滔不絕。得到大智慧的第一步就是要“知止”,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要狂奔而趔趄,不停地穩步走便是快,在錯誤的路上停下來同樣也是快。人生知止,止於至善,智慧之光就自然閃現出來。大智慧是人類共通的。佛教講,由戒入定,由定生慧。戒,就是當止則止。隻有進入息心靜悟的境地,才會得到真正的智慧。佛教禪修的法門隻有兩個字:“止、觀”。止,能把心頭的各種念頭定於一點,止於一處,便可入定。如果進一步把止於一處的念頭都消解掉,便能夠觀照大千世界,發現整個世界是亮堂堂的。一切的事情你都看得明明白白,開啟了智慧,這就是禪。
做一個有擔當、有智慧的人,還必須有健強的體魄。當今的大學生,很多人體育課上不了,有些學校的軍訓也徒有其名。還有的體育課本來就在室內體育館上,沒有太陽晒,就列隊站立,還經常有人倒下。一些年輕學者表面上看白白淨淨、貌似魁梧,實際弱不禁風。這種身板是從小呵護嬌寵出來的,吃得精細,沒有經風雨吹打。
我們的教育,第一位的應該是練就強健的體魄,沒有健康的身體,什麼都不用說。其次是情商教育,要讓孩子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吃虧。不吃虧是不需要教的,肯吃虧才是要教的。教育的第三位才是知識。
童蒙教育要造就的是有主見、有理解、有領悟力、有品格、有愛心,懂得感恩和回報的人才。這關系著我們民族的未來。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