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謝君豪如今演《南海十三郎》更有人生體會。
“十三郎是真瘋還是假瘋?這個問題應該由你們來回答。”昨天,舞台劇《南海十三郎》男主角謝君豪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與觀眾互動時,堅持不肯透露劇情內容,邀請粉絲一定要到現場觀看。已經在香港演出二十多年的經典舞台劇《南海十三郎》首次登陸北京,將於4月15日和16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演出。
舞台劇《南海十三郎》根據粵劇知名編劇江譽?的生平事跡改編而成。這位“南海十三郎”的一生充滿傳奇、悲慘和神秘色彩:為了追求心愛的女孩放棄學業,遠赴上海﹔抗戰期間,他認為勞軍劇團的表演過於鄙俗,而跟劇團成員大打出手﹔戰后他批評香港電影,以致無法在香港立足,更因精神失常而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處流浪,最后郁郁而終。
1993年金牌編劇杜國威用庄諧並重的手法創作話劇《南海十三郎》,香港話劇團演員謝君豪出演男主角,該劇將傳奇人物、廣東粵劇和香港文化共冶一爐,當年在香港連演幾十場,場場爆滿。1997年謝君豪憑電影《南海十三郎》擊敗張國榮的《春光乍泄》,斬獲第34屆台灣金馬獎影帝。在新加坡,該劇劇本更是被列入教育局的新高中中國語文戲劇教材系列。
對於這部陪伴了自己20多年的作品,謝君豪也有一番特殊感情。“20年前,那時我還是‘小鮮肉’,對十三郎這個人物,我認為他恃才傲物,對自己抱不平,認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現在我還是‘鮮’,不過是‘腌篤鮮’了,對十三郎也有了新的認識,我覺得十三郎一生都在修行,慢慢學習,一點點把不同的執著放下。”對謝君豪來說,這部戲最吸引他的,正是可以讓他把不同階段的感受和體會放入到人物中,去和觀眾分享自己的人生。
《南海十三郎》將以粵語進行演出,有觀眾擔心語言不通可能影響觀劇體驗時,謝君豪風趣地說,“可能我說普通話,觀眾會更加受不了。就像幾天前我在香港看英國皇家劇團演莎士比亞的作品,如果演員不是用富有英國味道的英語表達,可能演出就沒有那麼好的效果了。”
在早期的演出中,《南海十三郎》通常一演就是4個小時,從晚上7點半到晚上11點半,到后來演出變為3小時,而現在的演出時間大約為兩個半小時。“可能編劇為了關懷我,壓縮了演出時間。”謝君豪如此打趣,逗樂了現場的觀眾。
談到當年憑電影《南海十三郎》奪得金馬獎影帝,並因此活躍在大銀幕上的經歷。謝君豪思考了幾秒回答說:“在舞台上表演,就像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前方有無盡的空間,會用最大的力氣去表演,而電影更像是與攝像機的合作,在鏡像中去呈現角色。對演員來說,嘗試不同媒介很重要,如果隻在一種媒介中表演還是會有缺陷。”(記者 牛春梅 實習生 陳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