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4月3日延安訊(特派記者 董光強)由於工作原因,3月份出差的頻率不減反增。3月1日,到上海一家網站考察交流,領略了都市繁華與科技前沿﹔在3月的最后一天,我坐上了濟南飛往西安的飛機。
隻不過,這一次,感受的是中華文明、中華地理、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
4月1日至4日,由陝西省委網信辦、陝西省祭陵辦主辦,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旅游局協辦,西部網承辦的“2016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之旅”全國網絡媒體主題採訪活動舉行……
秦始皇陵兵馬俑(記者 董光強 攝)
支撐力: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藍田猿人、渭水河畔燃起篝火、古都榮耀……中華文明前進的腳步在陝西、在西安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陝西時指出:“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
有句話說,生活,需要儀式感,與矯情無關。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自然是此行的重頭戲。
黃帝乃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上下五千年之中華文明史,即由黃帝紀元開端,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象征。這位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則坐落在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古稱“橋陵”。
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就會來此尋根祭祖。作為一個“偽文化人兒”,我特別理解當地人對公祭軒轅黃帝的心情和意義,正如齊魯兒女每年都要在曲阜舉行祭孔大典一樣。
據記載,最早的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親撰的第一篇御制祭文,成為之后歷代公祭活動誦讀祭文的范本,至今還存放在軒轅廟碑廊裡。1980年開始恢復的清明節公祭活動,更多的是為了增強民族認同感、凝聚力。
尋根祭祖活動,是一場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亦是一場歷史文明的對話,通過規范的“形祭”來加重“心祭”。
除此之外,到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秦始皇陵兵馬俑等領略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自然必不可少。
博物館,是講述歷史滄桑最好的載體。陝西歷史博物館負責人介紹,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100多萬年。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藏品成為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其中,令我們印象深刻的精美的鏤空人面盆,上面有一個人面的模樣,眼睛、嘴巴中空,中間有突出的鼻子,形象可愛,酷似QQ頭像,萌態十足。
陝西歷史博物館有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其由整塊的瑪瑙雕刻而成,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而在半坡博物館,則有半坡遺址出土文物中最為寶貴的文物人面魚紋盆,屬國家一級文物,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創意靈感就來源於它。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東郊?河東岸半坡村北,前臨滬河,背依白鹿原,自然環境優美,附近田疇縱橫、阡陌相連,是西安城郊富庶的地區之一。該遺址揭示了距今大約6000多年前的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婚姻狀況、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這裡,我們穿越一般學習了幾種正常與不正常的下葬方式、體驗了“鑽木取火”,腦海裡還在思索人面魚紋、尖底瓶等之謎。漫步在人類童年的半坡遺址上,沐浴著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文明的曙光,帶著敬仰、帶著好奇、帶著無垠的想象,我們一起走向文明的遠方……
就在半坡遺址被發現20多年后,秦兵馬俑坑被發現。按照被發現的順序,分別定名一、二、三號坑。“1975國務院批准在一號坑原址上建一座佔地面積16000平方米的博物館,並在197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二號和三號展坑也陸續於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
驪山高兀、渭水東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崛起於斯,舉世聞名,萬方來儀。
銅車馬、百戲俑,一個個驚世發現漸次勾勒出黃帝陵園的最初面貌,沒有人不被這世上無與倫比的地下軍陣所震撼。心裡默默將時光倒流,仿佛置身當年“秦朝Style”,軍陣布局嚴密,酷似待發之勢,始皇帝金戈鐵馬、橫掃六合、所向披靡……
我頓覺自己像一個莽撞的闖入者,不願打擾他們千年的守望和靜謐。
壺口瀑布(記者 董光強 攝)
承載力:直擊大地原點等中華地理自然標識
地理標識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國家授時中心、中華大地原點、黃河壺口瀑布等,這些都被選為了直擊中華地理自然標識之地。
每一次出發,都是一段抵達。經常跟朋友開玩笑說,國內還好,如果從國外回來先要倒時差。
談到時差,很多人都會問,標准時間在哪裡發布?沒錯,就是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國家授時中心承擔著我國的標准時間的產生、保持和發播任務,其授時系統是國家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工程和社會公益設施,並被列為由國家財政部專項經費支持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之一。
記者了解到,40多年來,國家授時中心在時頻技術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科技成果獎140余項,為國家的空間技術、測繪、地震、交通、通信、氣象和地質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時服務。特別是在以衛星發射、火箭試驗為代表的我國航天技術發展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目前,授時中心採取授時新手段服務民生新需求,如低頻時碼授時技術、網絡授時系統、可信時間認証等。“網絡授時系統是國家授時中心面向互聯網用戶建設的公益時間服務系統,在証券期貨、競標拍賣、電子商務、個人應用等領域擁有眾多用戶”。
計算時差、熟記經緯度,這是當年上高中時最頭疼的事情。而我們很幸運的來到了國家地理坐標大地原點——經緯度的起算點和基准點。
有個成語叫“涇渭分明”,而大地原點恰恰在涇渭分明處的涇陽。
談到選址原因,國測一大隊隊長肖學年告訴齊魯網記者,因為考慮到地質條件穩定、遠離大城市高建筑、地勢比較高、交通方便、位於版圖中心便於精確傳算等原因,歷史選擇了陝西,選擇了這裡。“這裡的誤差是零,因為原點的建立,所有的位置都具有了唯一性”。
大地原點的整個設施由中心標志、儀器台、主體建筑、投影台等四大部分組成。高出地面25米多的立體建筑共7層,頂層為觀察室,中心標志埋設於主體建筑的地下室中央。
大地原點,集地理意義、科學意義、歷史意義、文化意義、國家意義於一身,孕育著漫長文明,承載著厚重歷史。在這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10年沒見媳婦穿裙子、為珠峰量身高等,這些都已經留傳為佳話。
車一路開向西北,從涇陽到宜川。
到任何一個景區、一處景觀,都要追根溯源。在壺口瀑布,更不能例外。
原來,由於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形成特大馬蹄狀瀑布群,故稱“壺口”。
沒想到的是,天公作美,我們在壺口瀑布碰到了彩虹。當地人告訴我,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有“桃花汛”,黃河內蒙古段冰凌消融形成春汛,當其流至下游時,由於恰逢沿岸山桃花盛開,故被稱為“桃花汛”。
黃河壺口瀑布與中越邊境的德天瀑布、貴州省黃果樹瀑布同為中國三大瀑布。主瀑布寬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濤聲轟鳴,氣吞山河,奔騰呼嘯,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壺口瀑布是黃河上唯一的大瀑布,也是世界罕見的金黃色大瀑布。由於季節的更替和水量的變化,壺口季季有美景,形成了水底冒煙、旱地行船、霓虹戲水等獨特的八大景觀。
“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雄偉壯觀的壺口瀑布目前已成為“兩黃兩聖”和陝北紅色旅游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承載華夏兒女心願和夢想的人文聖地,排山倒海的獨特雄姿、奔騰洶涌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延安八一敬老院的老兵們(記者 董光強 攝)
凝聚力:感悟中國革命精神標識的洗禮
“依托大量珍貴史料,通過回家、成長、轉移、東渡四幕講述了中國革命戰爭時期,一支紅軍部隊遭遇敵軍襲擊,烈士遺孤被送到延安保育院后,在黨中央領導、革命戰士和保育院媽媽的呵護下成長學習的故事,集中展現延安保育院在中國革命戰爭歷史時期的生動景象,彰顯了無私人間大愛”,這是大型紅色歷史舞台劇《延安保育院》的劇情。
“智者歌其思,勞者舞其事”,在《詩經》中已定位了歌舞的文化功能。從紅色情結勾勒歷史歲月到兒童視覺顛覆式映射悲情,再到高科技打造饕餮視聽,《延安保育院》激發著豐富的人文魅力和革命史詩情懷。
除了令人蕩氣回腸的《延安保育院》,我們還陸續走進了南泥灣、寶塔山、延安新聞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楊家嶺和八一敬老院等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禮。
延安是革命聖地,根據文物部門的相關統計,延安革命紀念地舊址共計445處,可以說,每一處革命舊址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時光流轉,流不走的是世人對延安的紅色記憶。
在南泥灣,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1940年秋,八路軍120師359旅奉命開赴南泥灣屯田開荒,經過3年艱苦奮斗,終於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的南泥灣精神也成為了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精神更具時代價值。參觀完畢,我發了個朋友圈:英雄氣概三冬暖,戰士哪怕風雪寒。自力更生衣食足,耳畔回蕩南泥灣。
在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專題紀念館——位於清涼山南麓的延安新聞紀念館,當時的新聞工作者相信“筆和槍一樣是戰勝敵人的兩種武器”,為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提供抗戰信息,為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據說,清涼山也叫新聞山,做新聞的同仁們一定要來看看!
在棗園革命舊址,1943年10月,中央書記處成員由楊家嶺先后移住這裡,繼續領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和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實現了抗日民族戰爭向全國解放戰爭的歷史轉折。
在中共中央駐地舊址楊家嶺,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針對當時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在八一敬老院,超過兩百名退伍老兵聚居於此。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始建於1959年,2013年底在延安棗園鎮裴庄村完成新建,是全國唯一一所以“八一”冠名的敬老院。延安八一敬老院與普通敬老院最大的不同是,裡面住著的老人多是當年參加革命、浴血奮戰的老紅軍、老八路。我現場採訪的一位老兵在20歲時就當兵,1974年回家,就在他來延安八一敬老院的那一年,他的二孫子也選擇了當兵……走進他們就是走進歷史,走進他們就是走進感動,真想坐下來,聆聽他們每個人的故事。因為他們是延安精神的親歷者,而敬老院則是延安精神的“主窗口”。
“塔”是人類一個永恆的崇拜符號。當然,“隻有登上了寶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巍然屹立的寶塔山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標志和象征。拾級而上寶塔山,俯視紅塵天下觀……我仿佛看到,延安,紅色的土地閃耀著不朽的光輝,偉大的延安精神引領者無數的后來者奮勇前行,三秦兒女正繼承、凝聚、發揚延安精神,重振漢唐雄風,再鑄時代輝煌。
推動力:魯、陝兩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啟迪
短短幾天,對我而言,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陝西厚重的人文底蘊,這是一次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之旅。
可以說,中華民族正行進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民族的復興不只是經濟的騰飛,更是文化的復興。追根、溯源、尋魂,守住中華文明精神的標識是陝西人的責任,更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應有的擔當。
在領略鐫刻在歷史年輪中的標識記憶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提供支撐力、中華地理自然標識充當承載力、中國革命精神標識匯成凝聚力。
誠然,此次探尋之旅更是一次啟迪之旅、成長之旅。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更敦促我們、推動我們不斷前行。
縱觀陝西與山東兩省,在文化等很多方面有著些許相似和巧合之處。比如,祭祀文化,山東祭拜孔子、陝西祭拜黃帝。可以說,祭祀是人們表達對自然神祇和祖先神祇敬慕和祈求的一種方式,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明因互鑒而多彩,文化因交流而豐富。早在清朝末年,就有山東人移民陝西活動,使大量山東籍移民在關中地區聚居而逐漸形成村落。盡管這些“山東庄子”經過了長期的變遷和融合,但至今仍然保留有豐富的山東本土生活特色。在代際繁衍中,這也將成為民族志書寫的歷史記憶和標識。
處在東部沿海領跑前沿的山東和在西部內陸發展中的陝西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經貿交流十分活躍。如,兩省旅游管理部門簽訂《旅游合作協議》,在旅游資源開發、招商引資、宣傳推廣、客源互送等方面全方位加強合作,建立長期、全面、務實的戰略合作關系﹔山東省自2002年起,已連續十幾年參加西洽會,成功開展4000多個合作項目,合作金額超過了2000億元。
穿越歷史,厘清了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展望未來,就必須樹立全新的文化產業觀念、創新體制,要繼續高度重視祭祀文化資源,加強祭祀文化資源研究的力度,與時俱進,做強做精文化產業。比如,要培育主體,積極引進民營文化企業參與祭祀文化資源開發,構建文化產業的時長運作模式,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探索革命舊址等紅色旅游保護性開發模式等。
晨鐘暮鼓處、音樂回響時。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說,精神標識是一種容器,裡面保存著歷史文化脈絡,它也是中華文明的芯片和打開中華文明大門的鑰匙。是啊,這幾天,走到的每一處都有聊不完的話題,感受中華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觸摸輝煌燦爛的歷史、修補個人精神世界的罅漏,探尋鐫刻在歷史年輪裡的標識記憶,難忘這次“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之旅”,期待再次走進歷史、走進標識、走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