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日常活動時穿的常服
史書上的明代官員補服,其胸前的補子是孔雀,應為三品文官。
《明妃傳》中劉太醫的補服沒有罩衫,另外,其他太醫與他官職不同,顏色也不應相同。
明朝董其昌穿交領衣服的畫像,明朝官員一般在家時才穿交領的服飾,在重要場合穿圓領服飾。
江蘇衛視、東方衛視熱播電視劇《女醫明妃傳》,播出前制片方曾提出,電視劇在服裝上力求將大明服飾的明朗線條和華美表現出來。言下之意,電視劇裡的明朝服飾經過嚴格考証。在電視劇中,出現的明代服飾確實很多,補服、飛魚服、烏紗帽、四方平定巾、比甲……應有盡有,初一看,這些戲服似乎忠於歷史。可是隨著劇情的展開,還是出現了不少服飾方面的史實錯誤,比如混淆官服的品級、不同的角色穿錯了對應的服飾以及發髻設計失誤等。
錯誤一
官員補服補子
混淆品級
官員穿補服、綴補子(補綴於補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塊織物),是明清官員服飾區別於其他朝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官服上有補子始於唐代,但是真正制度化、品級化則是在明代。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員的補服用補子來區分品級,文官繡鳥,武官繡獸。明代三品文官補子是孔雀,四品是雲雁﹔武官二品補子是獅子,三品是虎,四品是豹。
《女醫明妃傳》中介紹兵部侍郎於東陽與順天府尹都是正三品官,穿紅袍補服,胸前是獅子補。兵部掌管軍隊,相當於如今的國防部、總參謀部,但是明代官制,兵部尚書(相當於部長)與左右侍郎都是文官,同樣順天府尹(相當於首都所在城市的市長)也是文官系列,其補子應為文官三品孔雀。因此,劇中兩位官員的獅子補子,不僅用錯了文武序列,而且品秩也不對,如果是三品武官則該用虎補子。
另外,在劇中譚允賢父親杭綱屬於武職,升任四品將軍,應該用四品豹補子,而不是與兵部侍郎和順天府尹一樣的獅子補子。低品級官員用高品級官員的服飾,屬於僭越。只是到了明代后期,武官補子一概都用獅子。
錯誤二
太醫補服
服色錯位
第15集太醫院劉太醫為明英宗把脈,身著石青色(像藍色)袍補子,外有罩衫。第16集太醫對譚允賢治好皇太后的病頗有微詞,太醫們皆身著石青色補服。這裡有三處錯誤:一是官服外面沒有罩衫﹔二是補服不是交領﹔三是其他太醫補服服色不對。
明代也以服色區別官階大小,補服顏色一品至四品用緋,五品至七品用青,八品至九品用綠。最低的九品官員穿綠色袍服。明代太醫院掌管為正五品院使(院長)、正六品院判(副院長),下有正八品御醫、從九品吏目等職位。劉太醫是六品院判著石青色,太醫程十三也可能是從七品,其他太醫如程村霞,充其量也就是正八品或從九品太醫,其補服應該是綠色。
錯誤三
官服用
圓領、盤領
不用交領
封建制度至明代系統化、程序化,與此相應,服飾的等級制度也非常完備,官員服飾根據不同的場合,穿戴不同的服飾。洪武三年(1370年)規定,凡常朝視事(即日常活動及處理一般公務)用烏紗帽,團領衫束帶,一品用玉帶,二品用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銀?花……常服(日常活動穿的官服)用補子區分品級。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規定,公服衣用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與八品下同。明代補服類袍,盤領右衽,長袖施緣。
我國傳統服飾有多種領式,交領、圓領、方領、曲領等,其中交領使用普遍,所謂交領就是穿著時兩對襟交相疊壓。圓領亦作員領,也稱團領,即圓形的衣領,本為西域服飾,六朝以后傳入中原,隋唐以后多用於官吏常服。明代承繼隋唐之制,官吏公服俱用盆(盤)領,盤領也是圓領,只是裝有硬襯,其制較普通圓領略高,領口釘有紐扣。
漢族服飾最顯著的特點是交領右衽,傳統服飾的復原也多傾向於交領右衽。明代普通服飾,燕居(在家)服飾,也穿交領服飾。不過《女醫明妃傳》似乎非常青睞交領,反而做了外行的事。劇中無論是上朝議政,還是視察現場,官員們的官服,幾乎都是交領服飾,而且層層疊疊,顯示出裡面多件交領服飾。電視劇將民間或燕居服飾帶入了官場,取代了圓領官服,顯然不合當時的服裝規定。就好比當下我們參加重大慶典,官員們不著正裝,而是穿著睡衣上朝,豈不鬧笑話。
當然,劇中也有明英宗朱祁鎮上朝穿圓領龍袍鏡頭,不過,圓領袍下仍然看出交領服飾,這是不符合明代服飾定制的。因為明代官服,皆是圓領或盤領,圓領(盤領)官服之下,看不到裡面的交領服飾。
錯誤四
郕王不能
穿龍袍
《女醫明妃傳》中,在未登龍位之前,郕王就穿著大紅龍袍,招搖過市,這是大錯特錯。龍袍是皇帝專屬的服飾,除了皇帝與皇太子、皇后之外,其他人員,包括親王一概不能穿龍袍,僭越龍紋死罪,何況穿龍袍,那就是圖謀篡位。郕王朱祁鈺雖然是英宗皇帝的親弟弟,未登基前也是不允許穿龍袍的。
親王的官服可以在胸前繡團龍補子,但是服飾上紋樣類似龍紋,其實是蟒紋。人們常常將龍紋與蟒紋混淆,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五爪為龍,四爪為蟒﹔龍有角有足,蟒則無角無足。
有人或許會問:那郕王穿的會不會是類似龍袍的蟒服呢?可以肯定地說,郕王穿的不是蟒服,的確是龍袍,因為郕王大紅袍服的上面繡有十二章紋,這是龍袍上的典型圖案(見左圖)。
錯誤五
朝堂議政皇帝的龍袍不是交領
龍是中國人臆造出來的,卻有著特殊意義。民間傳說,龍是一種靈性的動物,有著神靈的神威和神聖的權力,於是龍逐漸成了神物、神靈,並最終成為帝王的象征。龍袍因為繡有龍紋而得名,龍紋是皇室專屬的圖案,他人不可使用。皇帝坐龍椅、睡龍床、穿龍袍,其皇位也稱為龍位。黃色是皇帝專用服色,民間不許用明黃已經寫入了法令。
重大場合下,皇帝穿龍袍是符合規制的,但是在《女醫明妃傳》第9集,明英宗與群臣朝堂議政這樣的重大場合下,他穿的龍袍是交領,顯然不符合規制。洪武三年(1370年)規定,皇帝的常服中,帽子是“烏紗折角向上巾”,衣服是盤領窄袖袍,束帶是金玉、琥珀等。永樂三年(1405年)規定,皇帝常服的帽子折角向上,后來因其形狀像一個“善”字,取名“翼善冠”﹔常服的衣服是黃色盤領窄袖袍,前后及雙肩各有金織的盤龍紋樣﹔束帶有玉,還穿皮靴等。
錯誤六
上朝戴梁冠不戴烏紗帽
烏紗帽由唐宋時期?頭演變而來,以鐵絲為框,外蒙烏紗,帽身前低后高,左右各插一翅。烏紗帽是明代冠帽中最典型的官帽,《女醫明妃傳》中頻繁出現烏紗帽,卻常常用錯場合,因為大明官員們一般是在非重要場合才戴烏紗帽。
明代文武官員在祭祀、上朝議政等重要禮節時需戴梁冠,穿赤色羅衣裳。官員的官職以冠上梁的數級和所佩綬帶來進行區別。所謂梁冠,就是綴有直梁的禮冠。《三才圖會·衣服二》:凡賀正旦、冬至、聖節、國家大慶會,則用朝服,一品七梁冠,衣赤色白紗中單,俱用皂領,飾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大帶用白赤二色,二三品六梁冠……八品九品一梁冠。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公冠八梁,加籠金貂蟬,立筆,前后玉蟬,侯用七梁冠……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八品九品一梁冠。因此,明代官員在上朝這樣的重大場合,應該戴梁冠或用籠金貂蟬。官員的公服穿袍,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麻或紗羅等制成。
而在一般場合和日常活動中,官員皆穿常服。常服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等組成,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官員常服開始使用衫子。(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