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最早古城:史前人骨完好 4600年前核桃隨葬

2016年04月18日09:33  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成都平原最早古城:史前人骨完好 4600年前核桃隨葬

  高山古城遺址發掘出的史前墓地,人骨保存完好。

  最震撼/

  高山古城遺址人骨罕見完好,亦為成都平原已發現年代最早最完好史前墓地。

  最費解/

  隨葬品中發現3枚4600年前的核桃,這一隨葬習俗在成都平原尚屬首次發現。

  神秘的古蜀文明,一直是縈繞在人們心中的謎團。約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隊員在成都平原相繼發現了距今4500年-3700年的8座古城遺址,它們比三星堆文化早近千年,人們把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寶墩文化”。寶墩文化遺址的發現,為我們探尋古蜀先民的神秘蹤跡留下了種種線索。

  在寶墩文化的8座古城中,位於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歷史悠久,屬於寶墩文化早期。4月1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向記者確認,高山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遺址,該遺址成為成都平原史前考古的新坐標。基於其重要性,高山古城遺址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2015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高山古城遺址發現的古城牆。

  發現古城/

  初步斷代為寶墩文化早期

  高山古城遺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原三岔鎮趙庵村古城埂,地處成都平原的西南邊緣。

  該古城遺址被發現於2003年春天。當時,成都考古隊正在大邑鹽店古城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偶然聽說附近有一處地名為“古城村”,這引起了考古隊的注意。他們前往村落調查發現了東邊和南邊各有一道牆,並確認這就是古城的城牆。

  高山古城平面形狀大致呈梯形,東西平均長632米,南北平均長544.5米,面積約34.4萬平方米﹔通過東城牆的解剖,初步確認該城牆修筑時代屬於寶墩文化偏早時期﹔壕溝始於寶墩,廢棄於漢代。

  2003年發現遺址后,一直未進行正式的考古調查。直到2012年,考古隊在高山古城遺址內外區域進行了詳細勘探,總面積近200萬平方米。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的批准下,本年度發掘800平方米。

  近年來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已經向我們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先民生活畫卷。

  核桃隨葬讓人匪夷所思。

  遺物懸疑/

  成都平原首次發現核桃隨葬

  在發掘區內,考古人員發現了豐富的遺存,如墓葬、人祭坑、奠基坑、灰坑、灰溝、水井、建筑等等。截至目前,已經清理出墓葬89座、人祭坑1座、灰坑86個、灰溝12條。

  墓穴中的隨葬品往往是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然而,此次高山古城遺址的89座墓葬內,僅有少量墓葬發現有隨葬品,目前為止發現有1個象牙制品——象牙鐲,以及3個核桃揪。據了解,這種核桃揪是核桃果實的一種,“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山核桃”。從圖片可以看到,這些史前的核桃保存十分完整,紋路清晰。專家介紹,使用核桃作為隨葬品的隨葬習俗,這在成都平原尚屬首次發現。“可能是物依稀為貴,核桃成為了一種珍貴的藏品,也有可能是其他作用。”對於核桃的意義,仍待進一步研究。

  雖然在墓葬區隻有少量隨葬品,但是在先民的生活區域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

  其中,石器分為打制和磨制兩類,以磨制石器為主,器形主要包括斧、錛(一種砍削木料的工具)、鑿、刀等,以穿孔石刀、雙肩石斧、打制的燧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及燧石原料等)較有特色。

  陶器則以泥質陶居多,燒制火候較高,器形包括罐、壺、尊、盆、缽等,紋飾較為豐富且精美。此外還發現了一些寶墩文化此前從未出土的陶器新器形,如寬大耳器、直口壺形器等。“從陶器的風格初步判定,高山古城遺址新石器遺存的主體年代處於寶墩文化的偏早階段。”專家說道。

  通過採集大量土樣標本進行浮選,人們初步鑒定了水稻、粟、黍等植物種屬,並確定當時高山古城遺址的先民主要食用水稻和粟。另外通過4年的系統鑽探和重點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高山古城遺址內外分布著自新石器、商周至漢代三段不同時期的聚落。不過,商周至漢代的聚落均發現在城外。考古人員猜測,有可能是漢代時期人們對高山古城遺址有所破壞。

  發掘意義/

  進一步解開古蜀文化之謎

  高山古城遺址的發現,刷新了成都平原考古學遺存寶墩古城的歷史,使之成為成都平原已知最早的古城。”因此,該遺址為研究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淵源與發展演變規律提供了難得的資料,再次証明了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地區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考古隊員介紹,高山古城遺址發現的史前墓地為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古人口學、古人種學、古病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和研究案例。“該遺址的發現,對於研究成都平原文化的來源、演變與分布規律和古代人口構成、社會分工、社會制度、健康狀況等有著重要意義。”

  此外,該遺址發現的奠基坑和人祭坑是成都平原年代最早的,有助於推進成都平原史前生活的復原研究,揭示成都平原史前社會復雜化進程,從而進一步解開古蜀文化之謎。

  據了解,目前高山古城遺址發掘工作還在緊張進行中,與此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也在進一步展開,期待不久后會有新的發現。

  古蜀人從哪裡來?長啥樣?

  成都平原最早史前墓地可望揭開三星堆縱目面具之謎

  據了解,受環境等影響,三星堆、金沙、寶墩其他時期的遺址人骨保存均不佳。而令人驚喜的是,此次高山古城遺址的人骨骨架保存狀況竟然十分完好,這在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寶墩時期墓葬中是極為罕見的。

  專家同時強調,這也是目前成都平原已發現的年代最早和保存完整的史前墓地。伴隨對骨骸信息的分析,三星堆縱目面具的神秘面紗可望揭開。

  筑城奠基,以10歲兒童為犧牲?

  在高山古城遺址,人們發現了一處人牲坑,坑內有一名兒童的骸骨,大約10歲左右。由於人牲坑的位置處於西南城牆的轉角附近,因此專家們認定這是用於修筑城牆的奠基祭祀儀式。

  除了奠基性質的人牲坑,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人祭坑。這具人骨遺骸表明這是一位成年人,但是骸骨扭曲變形嚴重,似乎是外力捆綁造成的。

  “在遠古時期,人們生產力不發達,出於對自然的敬畏,會用捆綁活人進行祭祀活動,祈求人口、牲畜的增殖和庄稼的豐收。”專家舉例,“血祭地母”就是祭祀的一種。

  一干墓葬,為何兒童墓穴居多?

  此次高山古城遺址的人骨骨架保存狀況十分完好,這在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寶墩時期墓葬中是極為罕見的。“這是由於高山古城遺址以前一直是被水淹沒,且覆蓋的泥土多為化學成分穩定的白鱔泥,因此遺骸保存狀況十分完好。”專家介紹,這片寶墩文化墓地是目前成都平原已發現的年代最早和保存完整的史前墓地,分布范圍大,延續時間長,分布密集,人骨架保存較好,且葬式多樣,這為探討寶墩文化以及成都平原的史前墓葬制度和社會習俗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在清理的墓葬中,均為豎穴土坑墓,沒有葬具,且均為單人墓穴,一人一坑﹔人骨有仰面直躺的,也有側身彎曲的等多種姿勢。此外,考古隊員還驚訝地發現,成人墓葬僅佔了一小部分,兒童墓葬才是大多數,甚至有嬰兒的墓葬。

  為什麼兒童死亡這麼多?專家推測,這可能與環境變化、糧食生產、人體疾病等多種因素相關。“有可能是糧食不夠吃,兒童死亡率高﹔也有可能是因為生病導致的……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人骨“拔門齒”,古蜀人長啥樣?

  專家還提到,他們發現高山古城遺址的人骨有“拔門齒(門牙)”的特點,這與大汶口文化遺址不謀而合,后者大部分人骨沒有門齒或側門齒。考古學家據此推測,大汶口人是在成年后拔除門齒,並非死后才被拔掉。對於“拔門齒”這種習俗,有些學者認為這與獲得成丁及成婚資格有關,也有人認為是為了區別族別和身份或為了美容、裝飾、服飾及辟邪。

  古蜀人到底長啥樣?據了解,由於人骨骨架保存完好,專家們將展開體質人類學測量研究,通過DNA測試分析,向今人展現成都平原史前先民的體質結構特征,為進一步了解古蜀人的來歷提供依據。而伴隨對骨骸信息的分析,三星堆縱目面具為古蜀文明蒙上的神秘面紗可望揭開:古蜀人的特征是什麼?古蜀人從哪裡來?(記者張元玲 圖由受訪者提供)

  制圖/楊仕成

  知/道/ 一 /下

  寶墩文化

  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距今約4500—3700年,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繼1995年寶墩古城發現以來,溫江魚鳧城、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紫竹古城、雙河古城、大邑鹽店、高山等史前古城等隨后被發現,其中又以寶墩古城面積最大、最為典型,考古學界由此將這類遺存命名為“寶墩文化”。

(責編:王鶴瑾、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