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從6月中旬開始,如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活下去”成為大家探討的熱點話題。其中很多業內人士將目光聚焦到了民間故事的“精氣神”上。
當下,日本動漫、好萊塢大片、迪士尼動畫攻城略地,充斥著孩子們的感官,我們那些曾感動了一代代人的民間故事卻在主流文化消費中難覓身影。
如今孩子們隻認識白雪公主、小紅帽等西方童話人物,卻不知道自己的魯班、孔融和“八仙”。為此,不少專家呼吁打撈、推廣民間故事的“精氣神”,讓孩子們也有自己的“玩伴”和“朋友”。
本報記者 師文靜
民間故事
難敵西方童話
如今我們接觸更多的是西方大片和動畫片,很多孩子對灰姑娘、白雪公主、丑小鴨、美人魚的故事爛熟於心,卻不知道中國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的故事情節。記者了解到,孩子們除了從課本上了解一些民間傳說,很少有人主動去關注這些故事,他們的注意力幾乎被國外動漫和迪士尼動畫片、網絡小說等流行文化所吸引。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青少年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19個來自海外,本土動漫形象隻有一個“孫悟空”,受調查者對“孟姜女”“田螺姑娘”等民間故事人物知之甚少。調查結果認為,中華民間故事在當代生活中已嚴重失落。
即便是希望孩子多了解傳統故事的父母,也往往在孩子那裡碰壁。有家長稱,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后,孩子不僅不讓梨,還要自己先挑大的。給孩子講“黃香扇枕溫衾”的孝道故事,孩子聽后反而問:黃香是傻子嗎?不是有暖氣、電扇嗎?為什麼要這麼做?
在民間故事口頭傳承的農村,講和聽的人就更少了。據媒體報道,近年來隨著能講述1000多個民間故事、被譽為“東方的天方夜譚”的民間故事家譚振山等的紛紛離世,一些口頭流傳的民間故事也失去了講述色彩。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萬建中接受採訪時分析稱,“我們的社會發展得太快,環境變化太劇烈,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民間故事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講述環境和條件。”
民間故事真的過時了嗎?難道它們隻能作為簡單的幾個字存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們隻能看著國外的童話故事和動畫形象充斥孩子的生活和頭腦?
民間故事的“精氣神”仍不過時
我國非遺保護名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間文學,包括民間神話、傳說等,但這僅是民間故事中非常知名的部分,更多的口頭民間故事早被冷落了。據了解,2014年完成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一期)”中,收錄神話8085篇、傳說111666篇、民間故事160373篇,可見我們的傳統民間文學多麼豐富。
其實,民間傳說和故事中蘊藏著豐富的養分,像大家耳熟能詳的魯班傳說、孟母三遷、木蘭傳說、楊家將傳說等,就承載著現在都不過時的傳統美德,及對真善美的追求。尤其是魯班傳說所傳遞的職業精神,更是與當下提倡的“工匠精神”相契合。且不說阿凡提這類喜劇故事,即便是梁祝這樣的悲劇,說的也是對愛情的忠貞,是正面的。
在山東流傳的“雞黍之約”傳遞的是誠信精神,“肥桃傳說”傳遞的是孝道,它們至今仍感染著當地的人們。“程門立雪”“白頭翁”“愚公移山”“八仙過海”“神女峰”等民間故事,更是承載了誠實、勤奮等傳統美德。很多民間故事之所以能流傳下來,就是因為其所傳遞的傳統文化中的“精氣神”,正是我們所缺乏或不懈追求的。
民間文學保護專家、文學批評家劉錫誠認為:“民間故事是經過千百年的反復流傳、補充、錘煉,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口頭作品的,每個故事都像一座古代文化遺址一樣,其中積澱著不同時代思想的、道德的、民俗的、文化的因素。”
萬建中認為,民間故事的現代價值非常大。“民間故事反映社會、生活是最廣泛的,也是最生動的,涉及方方面面,體現了傳統社會所有的道德、思想、宗教和美學觀念。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在故事中都有反映。”
用現代傳播
讓民間故事“活下去”
隨著大眾接受習慣和審美趣味的轉變,承載傳統文化因子的民間故事離我們,尤其是孩子越來越遠,大家對一些故事中的經典形象也越來越陌生。
民間故事最古老的傳播方式是口口相傳,但當它失去原有的講述條件的時候,如何更好地傳承其中蘊含的精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以《指環王》《哈利·波特》等暢銷小說為例,它們都吸納了西方的神話資源,並進行了充分利用,讓傳統故事煥發了生命力。在日本,民間故事一直是漫畫的素材,如“浦島太郎”“猿蟹合戰”“桃太郎”等。宮崎駿的知名影片《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等也都取材於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萬建中認為,當代文學藝術沒有很好地利用傳統的民間故事寶庫,我們的作家和藝術家在吸納口頭傳承方面意識不強。傳統故事的推廣更多集中於民間故事匯編,上世紀中后期流行的小人書和連環畫都已消失。如今出現的國內民間故事繪本遠遠少於國外故事繪本,且有的繪本粗糙無創意,文字老套,畫風保守,說教生硬,隻能算是圖文書,離有趣、有益、有智慧很遠。
在民間故事的影視化方面則做得更少,遠不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孩子們還能看到《哪吒鬧海》《火焰山》《小鯉魚跳龍門》《猴子撈月》《神筆馬良》《阿凡提的故事》等經典動畫片,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日本動漫全面入侵之后,我們的熒屏不是被引進動漫霸佔,就是喜羊羊和熊大熊二等搞笑形象霸屏。至於電影,除了孫悟空外,孩子們看的幾乎都是迪士尼、好萊塢動畫大片。
如今,國家已認識到了民間故事影視化推廣的重要性。最近中宣部等部門正在組織實施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對盤古開天、牛郎織女、精衛填海等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讓這些故事裡的經典形象重新立起來,以保護和傳承民間故事,發揮其教育作用。
有學者稱,很多傳統民間故事的遠去,是因其表達方式和思維觀念與現代社會有所脫節。“讓民間故事活起來,為現代人所接受和喜愛,不管是繪本還是影視,最有價值的是抓住其‘精氣神’,用現代傳播方式讓故事回到生活中,傳統的生命力就在生活中,離開生活傳統就死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