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片刻而已,一生卻盡

2016年07月06日08:20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阿巴斯:片刻而已,一生卻盡

本報記者 張禎希

“戶口本在伊朗是很重要的東西,那裡記有我的出生日期、結婚日期、孩子的出生日期。現在就隻剩下我的死亡日期了。”2002年,伊朗電影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在為一家法國報紙的撰稿中寫下這段文字,14年后,他完成了人生的最后記錄———當地時間7月4日阿巴斯於巴黎去世,享年76歲。

阿巴斯在國際影壇享有盛名,被譽為伊朗電影復興的功臣。上世紀90年代末,他執導的影片 《櫻桃的滋味》曾獲得第5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雖然作品不斷,但阿巴斯曾說:“在我的生命中,沒有關於電影的坐標性紀念日,因為人們通常記住的都是那些打亂了日常波瀾不驚的時刻,而從我20歲那年開始,電影就已經成為了我的日常,兩者就像相融了一樣。”

評價阿巴斯,總繞不過法國導演戈達爾的那句“電影始於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阿巴斯不斷通過揭示電影的虛構特性以及虛構情節之后的真相所在,試圖將電影從藝術形式再次拉回到真實生活中去。他的影片多採用紀實手法,很少使用配樂和旁白,喜歡用充滿詩意的長鏡頭。洗練簡潔的鏡頭語言使阿巴斯的作品中不見商業煙火氣,卻與無序龐雜的生活本質更為接近,娓娓道來,讓觀眾不覺沉浸其中。

生於德黑蘭的阿巴斯曾說自己的青年時代“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從來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學生,中學時甚至差點被學校開除”。醉心美術的他,首次高考報考美術專業也以失利告終。早年,阿巴斯並沒想過自己會投身電影事業,他曾在德黑蘭美術學院學習美術十多年,念書期間從事過美術設計。20歲起,阿巴斯開始為電視台拍攝廣告片。他曾說正是早年拍攝廣告片與美術設計的經驗教會了自己如何拍攝電影。

阿巴斯的早期作品多涉及學齡兒童題材,起因是當年他受邀為伊朗兒童與青少年智力發展協會籌建電影部門。在這些作品中,他注重即興表演與真實生活節奏的影像風格已然顯現。1970年,阿巴斯完成他的首部短片作品 《面包與小巷》,4年后,又推出了首部劇情長篇 《旅行者》。之后,他又一連拍攝了 《一年級新生》 《家庭作業》 《課間休息》 等影片。

上世紀90年代,阿巴斯的電影風格達到成熟。憑借 《特寫》 《生命在繼續》 《橄欖樹下的情人》 等影片,這位來自伊朗的導演,用充滿東方神韻的鏡頭與哲思,在歐洲電影節中嶄露頭角。1995年,洛迦諾電影節舉辦阿巴斯電影回顧展,法國 《電影手冊》以48頁的篇幅全面介紹阿巴斯時說:“這位天才的伊朗導演創造的影像標志著當代電影每年都在登上一個新的台階。”1997年,阿巴斯的影片 《櫻桃的滋味》 入圍戛納電影節,並最終摘得金棕櫚獎。該片被視為最能體現阿巴斯美學風格的作品之一。電影講述一個絕望的中年男子自殺前的心路歷程,最終他卻因為品嘗到了櫻桃的滋味而重燃對生命的渴望。影片中,男子自始至終沒有明說自己想要自殺的理由,只是說自己並不快樂。他一路駕著車,在窮鄉僻壤徘徊尋索,路途中黃沙滾滾,表現出對生活的未知感與種種無奈。這段從“死”到“生”的感悟之旅,展現的正是阿巴斯對人生的理解,他曾說:“生活帶給我的結論是,盡管我們是悲觀主義者,但是我們活著不能沒有希望。”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中,阿巴斯不斷跳出地域與文化限制,對電影創作進行探索。在電影 《合法副本》 中,阿巴斯與法國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合作,展現了英國作家和法國女子在意大利小村庄的愛情故事。而電影 《如沐愛河》 則選擇在日本東京拍攝,並且起用了全日本的演員班底。《如沐愛河》2013年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展映,成為最賣座的影片之一,這也足見阿巴斯在影迷心中的分量。阿巴斯身前籌劃的最后一部影片是計劃在中國拍攝的 《杭州之戀》。此前已籌備兩年,他4次前來中國採寫劇本,可惜未來得及開機。

不光在電影行業,阿巴斯對攝影、藝術裝置、詩歌、戲劇、出版等不同藝術門類都有所涉獵。阿巴斯曾說,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自己甚至喜歡攝影多過電影。“電影也可以非常接近藝術作品,可現實是電影越接近藝術,我們將越接近賠錢、越接近破產……但攝影給了創作者更大的自由度。”他的短詩在中國也擁有大量讀者,他曾寫下這樣的句子:“月光/融化了/老河上的薄冰”“一群櫻桃樹/就一棵,孤零零/半朵花不開”“片刻而已/一生卻盡/我自涕零”。

相關鏈接

阿巴斯部分作品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1987年阿巴斯第一部引起世界性關注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獨自外出歸還練習簿的故事。導演憑借該片獲得1987年德黑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影片也獲得了198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藝術電影獎。

《特寫》1990年

影片聚焦了草根階層的困境,在表現形式上打破了劇情片與紀錄片的界限。電影獲得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魁北克影評人獎。

《生命在繼續》1992年

這是一部伊朗紀錄劇情電影。該片記錄了前往地震災區一路上的見聞,展現了劫后余生的人們投身重建工作,並且更加珍視生命的故事。影片在1992年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備受矚目。

《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年

阿巴斯難得一見的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大字不識的窮小子如何堅持不懈地追求心儀姑娘的故事。該片與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和《生命在繼續》 組成了阿巴斯的“村庄三部曲”。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