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9日電(李岩) 2016年,張譯的片約不斷,從年初的《老炮兒》,到年中的《追凶者也》《我不是潘金蓮》,大大小小、公映未公映的影視劇作品多達13部,用他自己的話,這叫“忙並快樂著”,已近不惑之年,看透娛樂圈的起起伏伏,張譯早已不在乎自己在大銀幕上是否以男一號的身份出現,“角色好,有提高,有內涵,我都喜歡。”
12月16日,張譯首搭新生代演員歐豪的犯罪懸疑電影——《少年》全國熱映。驚悚黑色的鏡頭風格,高潮迭起的故事節奏,在影片中,張譯得償所願地做了一回硬漢刑警,而為之付出的代價是真實的打斗,讓其頻頻在片場“挂彩”,“拍戲哪有不受傷的,誰讓你選擇了這個行當……”緩緩地捋了捋頭發,張譯輕描淡寫地說。
從《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到《辣媽正傳》,演軍人出道,以暖男形象深入人心,本以為可以一直沿著“暖心”路線走完演藝生涯的張譯,近兩年,在大銀幕上卻“不安分”地挑戰人見人恨的殺人犯、追逐金錢的煤礦主等反面角色,“每個人都是多面的,如同無法用一句話定義一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好的演員,是可以將這些人演出層次感,然后,讓觀眾自己去判斷好壞,這是我的目標,也是我今后仍然要努力的方向。”
專訪時間比預定晚了1個小時,為了不耽誤記者接下來的工作,張譯甚至連中飯都顧不上,就開始了40多分鐘的對談。從電影作品聊到劇本、文學,從對人物角色的精雕細刻到難忘的10年部隊生活、10年的龍套生涯……不急不緩、沉穩平和,看了看表,窗外天色漸黑,採訪即將結束,但一切似乎又才剛剛開始……
十年龍套:因“加戲”險挨打 賈樟柯陳可辛都喜歡他
“人這一輩子,你會遇到很多人和事,不經意間的一個決定、一句話,對別人可能是一輩子的影響。”張譯若有所思地說講起已上映電影《少年》給他帶來的觸動。影片中,他飾演的是一個意外卷入一場復仇計劃的警察。
警察是張譯一直鐘情的一個職業,這次能夠銀幕上詮釋這樣角色,算是他的“福分”,“我對警察這個職業和生活都很感興趣,我有一個表弟就是工作在一線的刑警,這些年我沒事兒就愛和他湊在一起,跟著他們一起去執行任務,看訊問,看搜查……演員要想演什麼像什麼,體驗生活很重要。”20多年的經驗告訴他,想要成為好演員,就要對得起身邊的每一個角色,因為“一部作品中的一個人物,你隻有一次向別人展示的機會。”
1997年,迷戀上演戲的張譯服役於北京戰友文工團,既不算科班出身,也沒有超高顏值,雖隸屬團裡的話劇院,但卻沒有太多上台的機會。一次一個領導對張譯說,“小伙子,轉行吧,你演戲等於找死”,這句話刺激了張譯的自尊心,團裡上的話劇,不管是A角,還是B角,隻要是有台詞,張譯都會爭取﹔團外,張譯拼命地跑劇組、遞簡歷,無論是群演還是龍套,他從不挑剔。在《喬家大院》裡他飾演陳建斌身邊的一個跑腿跟班,在《北京愛情故事》裡,他是家住北京的雲南山區農民,10年后的演技爆棚正是當年的一點點積累與沉澱。
圈子裡無論是陳凱歌、賈樟柯,還是陳可辛、馮小剛,很多導演都知道張譯喜歡在片中“加戲”,早年因為這種即興表演,張譯還險些挨打,而慢慢的“加戲”竟成了張譯的另一種表演風格,許多合作過的導演,甚至都盼望著他可以給影片帶來什麼驚喜。無論是《親愛的》裡的黃渤,還是《槍聲背后》裡好哥們聶遠,誰都不知道在實拍過程中,張譯的葫蘆裡會賣什麼藥,但所有人都知道,結果肯定會很出彩。
“我喜歡跳出戲來客觀看待角色,這是我獨有的一套方法論”張譯告訴記者,“加戲就跟有時候會改台詞似的,你必須按照你自己的語氣和心境做一些調整,否則你就會演得不自然。特別感謝所有合作過的導演,他們都很理解和包容我。”
張譯給自己的定義是體驗+方法派的表演方式。“有時你看我在鏡頭前特別投入,但實際上我是在運用一種方法在演。”張譯認為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很容易抽離角色,接受新的角色,也可以鍛煉自己嘗試不同的人物定位,擴大自己的發展空間。
從真正跨入演藝圈算起,2016年,正好是張譯的第10個年頭。這10年張譯接了很多戲,終於用實力証明自己是一個“能夠演好戲的演員”,在他的眼中,戲比天大,在他的心中,沒有演員不適合的角色,隻有演員馴服不了的角色。“有的角色像一隻猛虎、野獸,你必須馴服他。導演這邊喊開始了,你不馴服它,你就會被它馴服,你當然要選擇馴服它,我是干這行的,我就像一個馴獸師、捉鬼師,鬼和獸都是這個角色,你站在那,全組人都在等你,你必須做好。”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