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21世紀中國文壇為何少“傳世之作”

2016年12月22日08:25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文學觀察與批評 21世紀中國文壇為何少“傳世之作”

■進入新世紀以來,盡管我國文壇涌現出一批優秀長篇小說,但令人無法回避的嚴峻現實是,包括長篇小說在內的敘事文學中,葆有經典屬性的文學作品越來越顯得鳳毛麟角
  ■一方面是文學創作自身價值取向出現了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市場經濟發展中道德滑坡、精神危機、價值迷失影響了當代文學
  ■隻有經得住時光淘洗和時間檢驗的優秀文學作品,才能成為真正的經典。對此,應從當代文學批評入手強化兩項工作:一是注重漢語文學批評中審美分析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二是對更加年輕一代的作家進行正向引導與及時推介,努力培植經典作品生成的人文環境和社會土壤

  不能讓讀者重讀的作品算不上經典

  文學創作與發展的特殊規律和固有法度,決定了衡量文學經典的標准很難統一和固化,但至少有一點不容否定:隻有經得住時光淘洗和時間檢驗的優秀文學作品,才能成為真正的經典。正如美國“耶魯學派”著名批評家、文學理論家哈羅德·布魯姆所說:“不能讓讀者重讀的作品無論如何算不上經典。”
  一部具有生命力的經典文學作品,在於不同時代的論者和讀者,仍舊有興致有興趣對其進行深入闡釋和反復閱讀。而從美學角度來裁斷和厘定經典文學作品之所以為經典,在於經典作品既塑造了形神畢肖的人物形象,又積澱了豐富深邃的思想,還體現了獨特卓異的審美追求,臻於文學性、思想性和審美性高度契合與完美統一的境界。
  在我國文學發展漫長而輝煌的歷程中,詩、詞、賦、曲、散文和小說等文體都曾有其勃發時期和鼎盛年代,都曾顯示出一種文體的優越性、不可替代性和無法超越性,但二十一世紀以降,這些璀璨炫目的文體特別是長篇小說似乎風光不再。盡管我國文壇涌現出《塵埃落定》(阿來)、《長恨歌》(王安憶)、《歷史的天空》(徐貴祥)、《暗算》(麥加)、《秦腔》(賈平凹)、《生命冊》(李佩甫)、《額爾古納河右岸》(遲子建)、《黃雀記》(蘇童)、《滄浪之水》(閻真)、《江南三部曲》(格非)、《繁花》(金宇澄)、《花腔》(李洱)、《你在高原》(張煒)、《推拿》(畢飛宇)等一批榮膺茅盾文學獎的優秀長篇小說,但令人無法回避的嚴峻現實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包括長篇小說在內的敘事文學的興盛勢頭有所減弱,與之相伴,葆有經典屬性的文學作品越來越顯得鳳毛麟角,包括不少獲獎作品在內的諸多長篇小說並未進入當下多數國人的閱讀視野,難以成為流布廣泛、傳承久遠的精品佳作。鑒於文學精品尤其是經典作品創作現狀堪憂,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也處於比較難堪和尷尬的境地。僅以始終佔據文學創作結構主體地位的敘事性文學作品為例,由於近年來很多敘事性作品涉獵題材領域狹窄、跨越時空幅度仄小、狀繪社會心理輕淡、觸及人本人性淺薄、運用創作手法粗糙,以至於文藝理論界無法從審美角度尤其是從敘事詩學角度對其進行解讀、評判和言說,許多文藝理論家、批評家不得不被迫借用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語匯和范式:啟蒙、批判、民主、科學、權利、反抗、顛覆等等,將文藝理論這個原本規范而嚴肅的學科身份改造得十分模糊、可疑和乖謬,也就是說,文藝理論界所關注和談論的道德問題、社會問題、文化問題和價值問題,現今已無法以具體細微的“文學形式”加以切進和介入,而往往隻能是不顧邏輯地直奔主題,這顯然是跨界越位地闖入了文化史范疇和思想史界域。另外,文藝理論界的關注點也逐步游離文學作品的主題意蘊,遁入唯技巧主義唯方法主義的研究誤區。
  在加速與世界文化接軌融合、高頻率向國外傳播輸送中國文化的當下,我們可以坦率地直言:在當代世界文學的坐標系裡,除了莫言的部分作品和麥家的《解密》《暗算》《風聲》《風語》,以及有望步入“經典”行列的劉慈欣的《三體》等少數作品之外,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學中經典作品還比較匱乏、比較稀少。盡管文學發展史表明,一百年沒有經典作品絕非怪事﹔盡管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曾說過:“中國從十八世紀末的《紅樓夢》以后,實在也沒有產生什麼較偉大的作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文學饒有興致的當今國人對當代文學沒有任何期許。

  為“傳世之作”的出現打造新的“文學場”

  誠然,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文壇的表現差強人意,一方面是一些傳統經典作品的審美價值遭到強烈質疑甚至否定,另一方面則是新的經典作品遲遲沒有誕生,這種現狀的確給廣大讀者和文藝理論工作者帶來憂慮與失望,以至於很多業內人士面向故紙堆“翻箱倒櫃”、博稽通考,深入到現代文學史中尋找優秀作品並藉此開掘和提煉經典成分:先是集中抉發沈從文、錢鍾書、汪曾祺等人作品的美學價值,接著又細致梳理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等人的創作軌跡,隨后又搜尋出張愛玲、徐紆、無名氏等作家作品,對其藝術地位和審美品位進行宣揚。
  今日中國文壇之所以陷入低俗、蕪雜、迷亂的局面,一方面是當代文學創作自身價值取向出現了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市場經濟發展中道德滑坡、精神危機、價值迷失在當代文學中的表征日甚。經典文學作品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審美傳統和道德理想在一位偉大作家創作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和集中反映,一位作家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她)在斷裂的過去和將來之間,依靠自己的社會判斷力、歷史洞察力和精神表達力,創作出展示社會風貌、修補文化裂痕、增強讀者價值認知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曹雪芹的《紅樓夢》,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抑或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些經典作品不僅充分體現了人性的本質訴求,而且表現了人類共同的感情、心理和願望,從而成為被中外讀者爭相傳閱的曠世經典。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過:“隻有傳世之作才值得繼續流傳下去”,而傳世之作是多種社會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創作主體苦心孤詣、充分釋放內宇宙的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從這個意義上講,經典是被歷史地、文化地建構起來的。近年來中國當代作家們雖然推出了 《白銀谷》《能不憶蜀葵》《丑行或浪漫》《石榴樹上結櫻桃》《兵謠》《桃李》《經典關系》《龍年檔案》《抒情年華》《無字》《大漠祭》《張居正》《作女》《漕運碼頭》《水乳大地》《狼圖騰》《英格力士》《人面桃花》《天瓢》《聖天門口》等一批文質俱佳的長篇小說,這些作品與前文所提的部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一起收獲了部分讀者,但多數作品依然距離“代表某一個文學時期最高成就,並且是其他作品競相仿效的對象、依據和奮斗目標”的經典作品相去甚遠。但也許正是由於經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文學証明和文明符號,是文學創作的引擎與標杆,所以,現實中一些學者和讀者仍舊在孜孜尋找精品、殷殷期盼經典,對經典文學作品依然懷揣著莫大期許和種種幻想。事實上,在西方后當代文學主流語境中,所有傳統經典都被視作一種話語權力,成為被理論界所解構所顛覆的對象。從表面上看,這頗像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學界、思想界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加以否定和摒棄,但本質上二者有著天壤之別。今天,西方人對傳統經典的破壞更是採取了釜底抽薪的辦法:人的主體就是一種假象,創作主體一旦死亡,文學作品即失去確定的意義,讀者閱讀文本無非是創造出無限多的、沒有同一客觀標准的各種意義來,西方后現代主義的這種解構思潮對我國文壇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我們所面對的已經不是有沒有經典、要不要經典的問題,而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藝術消亡與否的問題。但從總體背景而言,現代西方社會是有經典而消解之否棄之,當代中國文學是缺經典求經典卻不得之,二者走勢截然不同。
  經典作品對於當代文學創作具有特殊的統攝作用,正是那些彪炳史冊、熠熠生輝的文學經典或曰高峰之作,引導著當代文學創作的發展走向。不少當代中國作家在強大的商業邏輯推動下,其文學創作有被全部納入市場機制之迷失,獨立的精神空間幾乎陷落。當對文學的擠壓方被置換為經濟困窘之后,檢省反思也被置換成世俗感慨﹔當希望能夠維護知識分子尊嚴的時候,推出的又難免總是陳寅恪、顧准等已作古之方家。面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應從當代文學批評入手強化兩項工作:一是在樹立創作個體正確價值取向的前提下,注重漢語文學批評中審美分析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二是在維護市場經濟中“文學場”的生成功能的基礎上,對更加年輕一代的作家進行正向引導與及時推介,努力培植經典作品生成的人文環境和社會土壤。
  (劉金祥)

(責編:湯詩瑤、李岩)

推薦閱讀

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第十次文代會和第九次作代會開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

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兩周年 兩年來,文藝戰線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乘勢前進、變化喜人,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我們收集刊登習近平講述過的他熟讀文學經典、心系文藝工作的一些故事,以饗讀者。從中能感受到重要的思想力量,體會到那份深深的文學情緣。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