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知識積澱,需要及時地打通“任督二脈”,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興盛的關鍵。
據新華社12月28日報道,2017年,我國將全面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允許文創產品收入納入預算統一管理、鼓勵社會力量與文博單位深度合作等一系列“政策紅包”,力爭調動文博單位、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文化消費。
文化創意產業完全配得上這一份厚待。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指出,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產值,並以5%的速度遞增。一些發達國家增長的速度更快,美國高達14%,英國為12%。尤其是隨著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實體經濟復蘇乏力,高產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幾乎成了萎靡不振中的一抹亮色。
雖然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嶄露頭角,全國各地也涌現出了一批有特色、有潛力的文化創意項目,但是綜觀整個文創產業,既沒有實現像韓國那樣的整體性崛起,也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拿韓國來說,不僅將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更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和長遠籌劃,甚至專門成立“文化振興院”、“創意韓國實驗室”等專門機構進行“術業專攻”,也正是因為這些“政策紅包”,“韓流”才成為引人注目的國際文化現象。我國實施的這些“政策紅包”,當然也可能會成為文創產業突飛猛進的契機。
不過,不管是文化創意產業被稱為“眼球經濟”也好,“注意力經濟”也罷,歸根結底,其核心就是原創和創新。但是反觀我國文化創意行業,原創性和創新度一直是一大軟肋。就拿影視娛樂業來說,一線影視節目和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原創性成了稀缺資源。“超級女生”大獲成功之后,選秀節目遍地開花﹔《爸爸去哪兒》火了,於是滿屏都是親子秀﹔《奔跑吧兄弟》走紅,綜藝真人秀被競相模仿……無怪乎有論者揶揄道,在過去的幾年裡,觀眾們看著整個華語樂壇的退休歌手輪番把歌唱類季播綜藝上遍了,看著演員們把旅游名勝走遍了,看著明星們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一味地模仿,一味地跟風,而不是在原創上下功夫,在創新上動腦子,文化創意產業也就隻剩下“產業”而毫無“創意”可言,最終傷害的恰恰是整個行業生態。
對於文創產業而言,文化資源不難發掘,“政策紅利”也容易追趕,但是,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知識積澱,則需要及時地打通“任督二脈”,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興盛的關鍵。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意義毋庸贅言,但是文創產業要真正發揮出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尚待整個社會原創意識的覺醒和創新思維的爆發。(薛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