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系列口碑高但播出經歷曲折。
曾經風頭無兩的歷史正劇,命運歷經飄零沉浮。上周四晚,古裝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積壓兩年后突然於央視一套八點檔開播,在毫無宣傳的情況下“空降”熱搜榜。今天凌晨,《大明王朝1566》將在優酷網以會員劇的方式復播,本月25日還要登陸重慶衛視晚間黃金檔。一時間,似乎讓人感覺歷史正劇在回暖。十年風雨路,劇沒變,人心和市場卻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歷程
三部曲時隔十年才播完
說起《大秦帝國之崛起》開播,用觀眾的說法,那就是“等得花兒都謝了”。作為《大秦帝國》系列三部曲的第三部,從2007年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開拍算起,該系列的最終播出歷經了整整十年。
《大秦帝國》根據學者孫皓暉的同名系列歷史小說改編而成,原著共六部。2008年,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拍完后即坐等央視排播,但苦等三年未能如願,2009年選擇在美國及台灣首播。之后,此劇在陝西、東南、河北、河南等幾家衛視播出。2011年,該劇導演由第一部時的黃健中更換為丁黑,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當年拍攝完成殺青,2013年於央視首播。
雖然兩年才能播一部的節奏已經夠慢,但按照計劃至少應該在2015年首播的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卻遲遲未能面世。實際上,導演丁黑在拍攝第二部時,已經同時籌劃了第三部,第三部拍攝結束的時間與第二部十分相近,也就是在2013年前后,第三部其實已經處於備播狀態。
直到今年2月9日,第三部才在央視一套悄無聲息地首播。就連播出前,該劇也一改國產劇至少提前半個月宣發的規律,在上周四晚距離首播僅剩4個小時才通過官方微博宣告開播,被觀眾們調侃為“零宣發”。
現實
歷史劇難現當年風靡景象
一部歷史劇如果因品質有瑕疵,平台拒播倒也合乎情理。但根據評分網站豆瓣的評價,《大秦帝國》第一部評分為9.0分,第二部評分為8.5分,首播不足一周的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也迅速達到了9.0分的高分。劇沒問題,卻又遲遲不播,說到底還是與國產劇這十年間的市場變化休戚相關。
回溯至2013年,《大秦帝國》第二部所收到的市場反響並不令人滿意。該劇當時在央視一套播出后的收視率僅為0.87%,慘遭滑鐵盧,與同年收視“劇王”《咱們結婚吧》的3.19%相比可謂相差懸殊。“當時這部劇的到達率不高,播出后也沒有網絡平台繼續播出,不管是收視還是口碑,其實都不理想。”影視觀察者楊文山指出,第二部的播出效果會對第三部的發行產生直接影響,而2013年前后歷史正劇又在市場中遇冷。
從2013年開始,歷史正劇紛紛折戟沉沙,開年大戲《楚漢傳奇》遭遇觀眾吐槽,《趙氏孤兒案》收視甚至不敵同期雷劇《百萬新娘》。名導、名編和名人故事的歷史正劇效應開始在市場上行不通,制作完成的劇目如《書聖王羲之》《北魏傳奇》《忽必烈傳奇》《大玉兒傳奇》《帝國黃昏》等,雖然不乏名導胡玫、名演員唐國強等加持,也紛紛身處積壓劇之列。個別劇目通過海外發行和地面頻道播出,但也難以再現早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傳統正劇風靡全國的場面。
2013年6月,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台的“限古令”,更是對歷史劇澆上了一盆冷水。該禁令要求,衛視黃金時段年度播出古裝劇的總集數,不得超過當年該衛視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目總集數的15%。按照估算,這直接導致衛視對古裝劇的播出承載量下降至一年兩部,本來就積壓嚴重的歷史正劇面臨更加窘迫的播出環境。
反思
正劇不過時,訴求依然在
歷史正劇的退潮並不突然,曾經主筆過《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在2007年推出新作《大明王朝1566》后,劇作收視率同樣走低,就被視作歷史正劇沒落的開始。“這也是時勢使然。”劉和平后來總結道,2007年該劇在湖南衛視首播,湖南衛視以娛樂立台,觀眾群與歷史正劇的目標觀眾重合度小,再加上當時播出時段安排在晚上10點之后的非黃金檔,也導致收視率走低。
楊文山對此深表認同,伴隨著古裝正劇在市場遇冷,國產劇的播出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衛視崛起后,以商業和市場為導向的選劇標准會天然地向更容易贏得觀眾的劇種傾斜。當《甄嬛傳》《陸貞傳奇》《宮》等架空歷史劇創造收視紀錄時,衛視更容易買單的劇種也變成了這些古裝偶像劇。”而等到視頻網站進場,可以開出比衛視更高的買劇價碼時,以《仙劍奇俠傳》《花千骨》等玄幻古裝劇為代表的類型又成了主流,歷史正劇作為古裝劇的一個分支,被徹底擠到了邊緣地帶。
但觀眾對精品歷史正劇的訴求依然存在,在反映女政治家羋月傳奇人生的《羋月傳》熱播之時,就有不少觀眾主動提出《大秦帝國》系列中由寧靜塑造的羋八子更貼近歷史真實,還一度帶熱了該劇前兩部在網絡的重播。而最近《大秦帝國之崛起》和《大明王朝1566》重見天日,都可以看做是一種回暖的信號。在劉和平看來,無論是哪個歷史時期,重要的都是觀眾能夠在觀劇之后要有強烈的現實觀照和情感共鳴,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歷史正劇制作者應該追求的。“當下的中國雖然處在文化轉型期,‘IP’‘小鮮肉’熱鬧一時,但從業者都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因為這些現象都是一時之流行,會速朽,不會成為主流。”
本報記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