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一百六十一页透露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张爱玲的“三围”。因为张爱玲1956年11月在美国写信给邝文美,要她帮自己做旗袍,张爱玲发挥她一贯的绘画特长,画出了旗袍形状,对颜色、花型、滚边、盘扣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其中还标注了自己的三围……
张爱玲(资料图)
张爱玲遗失了哪些作品
从已公布的张爱玲书信中我们知道,在美频繁的搬家过程中,张爱玲的作品有多部遗失,如两篇未发表的短篇小说(1966年12月31日致夏志清信),不知是什么内容,也不知后来是否补写;“正在写的一大卷稿子”搬家时丢失,庄信正疑为《对照记》的初稿,后张爱玲“凭记忆写出来”;部分《海上花》英译稿迁徙中遗失,后来的译稿全璧或为补译(后由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图书馆任职的浦丽琳女士在张爱玲遗稿中发现并出版,英文名《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张爱玲从1983年到1991年因虫患频繁搬家,有一段时期是几天换一个汽车旅馆,随身东西大量丢弃,其中也不乏文稿,所以才有台湾记者戴文采淘垃圾之举。如果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安定些,或许会有更多传世的作品吧。
张爱玲在日本
张爱玲在1953年二、三月间给宋淇的书信中,谈到1952年11月“我到日本去了一趟又回来了”,试图通过在日本的好友炎樱找工作。我们知道,胡兰成自1950年起就居住在日本,此时张爱玲跟胡兰成分手没几年,而且胡已彻底伤了爱玲的心,张爱玲到日本肯定不会去见胡兰成。那么,张爱玲此趟日本之行都去了哪里?都见了什么人,做了些什么呢?
张爱玲在1966年5月7日致夏志清的信上,提到1952年重进港大“读了不到一学期,因为炎樱在日本,我有机会到日本去,以为是赴美快捷方式……三个月后回港”(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联合文学》1997年4月)。但没有说在日本的具体行程和见闻,所以我们不曾知晓。上世纪五十年代,跟张爱玲关系最密切的朋友当属宋淇夫妇,在已公布的书信和宋淇夫妇的文稿中,也没有详细记载。
那么,张爱玲此行的一个关键人物——炎樱,对此有无记录呢?炎樱因为张爱玲才成为一个众人瞩目的人物,本人并不擅写作,自然文字不彰。炎樱后来也从日本来到美国,并同张爱玲一起拜会过胡适先生。炎樱于1997年10月在美去世,晚于张爱玲两年。可惜没人在炎樱生前进行“抢救性发掘”,使得这么个资料库湮没无闻。我们见到的资料,唯有《张爱玲与赖雅》的作者司马新在旧金山见过炎樱,见面前通过电话,见面后也保持着联系,“1995年秋天张爱玲去世后,我打电话给她,说不幸有个坏消息要报告,她马上猜到了,当下在电话那端饮泣起来”。但司马新没有更多的采访,张爱玲在1966年后的所有书信中也没提过炎樱。难道女人间的友谊就这么脆弱?还是有什么别的变故?连带着我们也无从知晓张爱玲日本之行的具体行踪了。现在只有寄希望于公布更多的张爱玲致宋淇夫妇的书信了。
张爱玲遗稿终归何处
张爱玲遗嘱指定由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遗物。1995年张爱玲离世后,十四箱遗物从美国运到香港,其中有相片、证件、衣物,以及未曝光的作品原稿与残稿,还有大批信件。目前十一箱存张爱玲合作几十年的台湾皇冠出版社,三箱存宋家。
宋以朗在《小团圆》前言及《张爱玲私语录》前言中说,四十年间其父母与张爱玲往还书信共六百封左右,这还不包括因双方多次搬家中遗失的部分早期信件。庄信正还说过,他在张爱玲住处见到的照片远多于后来问世的《对照记》,遗物中的更多照片能否问世也是广大张迷所关注的。
那么这些张爱玲遗稿最终能否公布以便专家、整理研究,就像《蒋介石日记》保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供研究之用?
我想,保存在大学供研究之用应该是最好的归宿。那么按照与张爱玲的渊源,香港大学当属首选。1939年至1941年张爱玲曾在香港大学读书,其间的经历对她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另外,香港大学于2007年10月15日曾举办“张爱玲的香港传奇(1939~1941)”展览,港大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及教授陈婉莹表示过,香港大学愿意保管这批文物,作为研究的档案。宋以朗对港大的保存条件也感到满意。
旅美学者张错199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了“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那时宋淇刚去世,邝文美曾送去两箱张爱玲的遗稿,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的浦丽琳女士还从中细致地发现了《海上花》的全部英译初稿。
还有,保存在台湾的皇冠文化出版公司也算是一个较好的处所。因为《张爱玲全集》就是由这家出版公司在四十年间不离不弃的坚持中出版的,不断地督促不仅催生了许多可能湮没的作品,版税收入也极大地改善了张爱玲的在美生活,况且现在就有十一箱遗物保存在皇冠,都汇集在那里逐项整理不失为一个办法。
不管怎样,因香港、台湾、美国相距遥远,这些遗稿分散各处总不是办法。宋以朗先生也表示,只要清楚地知道这些遗物会被怎样保存及作何用途,若双方意见即合,他愿无偿把它们捐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