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写了篇博文,品评了河北冀宝斋博物馆。结果,网络很欢乐,冀宝斋很恼火。
冀宝斋方面,以“中藏网”的名义,发布了对马伯庸等的声讨檄文。结果,网络还是很欢乐。
一篇檄文,效果能是欢乐吗?
马伯庸的博文,文风是多么鲜活,那么多需要求助度娘的网络词汇,一颦一笑又是多么符合网络众生的口味。别说他说的都是眼中所见,就算他是凭空捏造,也是从非虚构作品到虚构作品的成功穿越啊。
我们等着有檄文,一项项驳斥马伯庸昭然若揭的指控。但是,等来了什么呢?
一个高仿的开头。“收藏家王宗泉……他在海外无一分钱存款,又不把子女送往国外入外国籍,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是在纪念白求恩吗?
大量人身攻击的语言:“所谓的网络文人马伯庸戴着有色眼镜、心装无知和偏见、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保位子置民族大义而不顾’的民族败类行为”、“文化汉奸”、“利益集团的吹鼓手、打手和帮凶”……这些人会不会先来告你诽谤啊?
还有一堆大词,大得让人起鸡皮疙瘩:“中华民族的幸事”、“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再有“一位涉世不深的80后写的一篇不负责任的质疑博文”……拜托,这不是选古董,年龄越大越好。这样赤裸裸年龄歧视,会得罪多少80后甚至90后读者啊?你还要不要争取大多数?
当然,檄文的内容,其实很“丰富”,读者不是不知道你们有多努力。“比起当下有多少明星和官员,一面大唱爱国主义赞歌,占据有利地位大把捞钱,一面纷纷加入外国籍,一有风吹草动就用外国人身份作挡箭牌或溜之大吉,王宗泉何罪之有。”这些话说给谁听的呢?马伯庸吗?又如“全国‘十一五’期间572.5亿元的文物专项支出,经过了社会第三方审计吗?其中有多少被不法分子侵吞?”再加上反复强调冀宝斋的民间身份,嗯,“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可惜,本可以很有“内涵”的檄文,被劣质的文风配合,哄笑声驱赶了严肃的思索。能怪谁呢?
冀宝斋檄文最大的文风问题,就是从地下扒出来“商青花”、“周青花”,不知今夕何夕地上台展览了。他们指望这些数十年前的语汇,那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逻辑,还能说服大众,赢得大众,却只是赢得了一场哄笑。醒一醒吧,冀宝斋。文字之为符号,形式便已是内容;文风之于言者,词句可暴露思想。如果觉得自己有理,有那么多充满时代气息的现成文本可以拿来,何必非得在你那浩瀚而可疑的文物库里留恋不舍呢?“4万件藏品”,“30件真货”,累不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