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十艺节剧目"建安轶事" 开拓热门历史题材的新视域【4】

2013年10月12日13: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湖北省京剧院:《建安轶事》

建安风骨 别样情怀

——评说京剧《建安轶事》的“新”“奇”“真”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集大成者李渔曾说,一部好的传奇创作要讲究“新”“奇”“真”。所谓“新”者,即是有新意,走他人未走之路,言他人未言之情。“奇”是传奇之所以名为“传奇”的一个基点,即是“非奇不传”,表现在舞台上是由误会和错认等手法造成的满台机趣。言“真”者,即因戏曲等艺术的表意性传统,故而追求的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本质的真实。“新”“奇”“真”三者是一个有机体,而贵在能于布帛菽粟之寻常情理中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湖北省京剧院的新创历史剧《建安轶事》,眉宇之中分明已臻是境。

首先说到“新”。在京剧《建安轶事》中,罗怀臻先生避开前人常用的“文姬归汉”这个角度,将视线转入蔡文姬回归汉朝后的情感路程,在这条情感线之下,又把曹操有情义和重文才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这也是剧作者想要借助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现代思索的一种表现,尽量抛却置于其上的政治、道德伟大使命,回归贴近生灵常情的人性、人情感受。

这台戏是由两位“80后”担纲的,蔡文姬的扮演者万晓慧和王铭都是不满30岁的新人,然而他们的表演却可圈可点。万晓慧扮相俊美、嗓音亮彻,多处无伴奏的吟唱也游刃有余,因人物所需还在“张派”青衣的基础上加入了刀马旦的风姿。扮演董祀的王铭是“叶派”小生,他的形象、嗓音、表演俱佳,尤其是嗓音听来很是顺畅,在小生中不可多得。

最后,笔者认为剧作为烘托“建安”时代的背景和人物的心境,设计了不少“二黄吟唱”,一方面实现了刻画人物性格和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戏曲音乐表现能力的一种新尝试,锻炼了演员的演出功力。

再简单谈谈“奇”和“真”的问题。常言道“传奇者,非奇不传”。“传奇”即是离奇、不寻常。蔡文姬三次嫁为人妇的波折命运本身就是不寻常的,她可谓一“奇”女子,因而成为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也为编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材角度。蔡文姬与董祀二人感情是剧作描绘的重点,一个是饱经风霜的妇人,一个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一个35岁,一个23岁;一个结过两次婚有两个儿子,一个已经有了心仪的对象。就这样不搭的两个个体,却扭作一结,因而他俩的婚姻开始注定不和谐。而正当两人关系渐入佳境时,一纸违反禁酒令的罪状使得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再次面临崩溃。最终蔡、董经受了考验,完成任务后隐居终南山“坐看云卷与云舒”。剧作并没有因为蔡文姬不寻常的命运而头绪众多,也并没有不能让常人理解的“新奇”,蔡、董两人关系的发展即是证明。创作者们把这个情感发展脉络表现得恰到好处,实属难得。

至于“真”,这是历史剧创作时向来饱受争议的问题。人们普遍承认戏剧的创作不同于历史的书写,前者提供的是一种想象,后者更多提供的是一种证明。罗怀臻是聪明的,他将剧作命名为《建安轶事》,所谓轶事,即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这就排除了“史实上”的不少非议。我们在看戏的时候也不用斤斤计较于史实,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被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为之欢歌,为之悲泣。因而细节的真实就尤为重要,这除了要求剧作者的功力外,也需要演员事先下足功夫,深入体会人物,多角度动态表现人物的情感脉络和发展过程。《建安轶事》中的蔡文姬刚出现在观众眼前时,更多的是一种离别惆怅,她心念着两个幼儿。至于与董祀的感情,因有弹琴会心的过程,所以刚开始她并没有怀疑这段婚姻,甚至是有了憧憬。然而董祀在大婚之夜的一席话,又让这个倔强的女人不肯屈从命运安排,继而要去找曹操理论。不过她毕竟没有办法,因而在看到前夫和自己的儿子时,她想到要重回匈奴,可惜却没有退路。蔡文姬是坚强、勇敢的,她懂得面对自己新的处境,她用情一步步感化董祀,最终靠自己的努力与夫君一道远离尘世,赢得了自己的天地。我们看这个故事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矫情,而是被蔡文姬的命运深深吸引,更是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蔡文姬的传奇成就了她本人,也成就了她在历史上的地位,而满台演出亦有着一种淡淡的“建安风骨”在其中。(陈 琛)

本版图片均为《建安轶事》剧照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