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侨界"十杰":何镜堂
何镜堂,男,1938年4月生,美国侨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院长。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在全国建筑界带出一支传奇的“华南理工梦之队”,长期致力于建筑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主持了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天津博物馆、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200多项重大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获国家、部、省级优秀设计奖80多项,其中国家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他作为博士导师,至今已培养出博士50名,博士后3名,硕士44名,其中9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
以下为何镜堂先生的先进事迹报告:
何镜堂院士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发展人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和发扬了岭南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体系,把岭南建筑设计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此引领、振兴了“岭南建筑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其在建筑学界的卓越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何镜堂院士始终走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经历了一个研究创作的喷发期,在国内不同地区承担了一大批标志性建筑项目和创作了较高难度的设计作品。其建筑作品先后获得2项国家金奖、3项国家银奖、4项国家铜奖、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30项,在文化博览建筑及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何镜堂院士也因此获得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创作大奖评选中,何镜堂院士主持的作品有13项获奖,成为建国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何镜堂院士中标并担纲总设计师主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该方案在全球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集中体现了全球华人的智慧,成功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展示了盛世中华的形象,成为凝炼中华文明的丰碑,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全社会取得重大而广泛的影响。此外,何镜堂院士还主持设计了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北京奥运会摔跤馆及羽毛球馆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主持了澳门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等近200个大学校园(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何镜堂院士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实践“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团队合作推进创造力的落实,既创作出大量优秀设计成果,又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高素质的建筑英才。何镜堂院士及其工作团队成为国内最团结、最成熟、最活跃的设计集体之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作平台和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他们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用实践作品打破国外大师的垄断,坚持走中华建筑科技繁荣之路。
何镜堂院士长期致力于建筑科学发展工作,带动学科跨越式发展。何镜堂院士牵头筹建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何镜堂院士出版了《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等专著9部,在《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城市规划》、《新建筑》等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何镜堂院士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何院士领衔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获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建筑学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等。至今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博士后5名,硕士44名,其中9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有的已晋升教授、院长、总建筑师,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主要骨干力量。
由于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何镜堂院士获得2010年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2010)、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2009)等一系列荣誉。
何镜堂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对研究工作严肃认真,学风正派;对学术问题谦虚严谨,一丝不苟;敬业爱岗,善于和同行团结合作,尊重师长和前辈科学家;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何镜堂院士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是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如今何镜堂院士仍勤奋工作在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以他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开拓创新精神,带领研究团队积极地投入到当代建筑理论创作和实践中,为提升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水平,弘扬中国建筑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 |